首页 -> 2007年第4期

扎实训练 固本求元

作者:黄锋美




   “训练”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训练”作出了比较经典的解释,即“训”是教师的训导和教诲;“练”是学生的练习与实践。“训练”是达成语文能力核心目标的基本手段和途径。然而时至今日,只要一提到“训练”,一些教师就特别反感,认为社会对“语文”的批评和指责都是“训练”惹的祸。其实,传统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与“训练”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深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杨再隋先生就曾指出:“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的确,语文课不仅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要“训练扎实”。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分为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究竟如何训练才是扎扎实实,才能夯实双基、固本求元呢?现结合大家所熟知的两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谈谈看法。
  
  一、口头语言训练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训练”,并不是说要“另起炉灶”,而是要求与阅读教学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请欣赏特级教师窦桂梅《再见了,亲人》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眼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儿,哪些话语增添了你心中的力量。先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个人物,围绕每个人讲了什么。一会儿站起来给大家讲的时候,相信你们会侃侃而谈,落地有声。(学生自学思考,边学边批注,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然后交流。)
  师:刚才是具体地讲,现在要概括地讲,用下面的句式概括。[出示: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大嫂(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
  生:为了志愿军,大娘失去了惟一的亲人;为了志愿军,大嫂只好靠双拐走路;为了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
  师:难道朝鲜只有这样几位亲人?
  生:不是的,这三位只是朝鲜人民的代表。
  师:为什么写的都是女性,而且是老、中、小代表?
  生:男的都在前线打仗,女人也全都投入了战斗。这样写,说明朝鲜人民全部投入了战斗。
  师:好,请用一句话概括地讲。出示: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
  生: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失去最宝贵的东西。
  师:为什么朝鲜人民会对我们这般感激?请再概括地讲。出示: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
  生: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浴血奋战。
  ……
  师:通过你们由衷地讲,我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分手的时候,他们大声地说──
  生(齐):再见了,亲人!(有了语气上的变化)
  师:火车开动了,他们高喊着──
  生(齐):再见了,亲人!(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
  师:火车开得了好远好远,他们仍然呼喊着(教师作呼喊状)──
  生(齐):再──见──了,亲──人!
  以往,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常穿插一些口头语言训练,可是都显得很生硬,很机械,似乎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进而将文本条分缕析、肢解得体无完肤,而窦老师的训练就安排得十分巧妙。在“诵亲人”、“别亲人”中无声地包含着多种语言能力的训练,由具体到抽象,在“亲人”主题统领下,多方面、递进式地提炼,实现了感性层面上的理性升华,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明明是在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是在练习,他们自主地在聆听中想像,在思辩中生成……学生徜徉其间,不知不觉中品尝着语言的美餐,精神的盛宴。在这种“无痕”训练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使课堂充满幸福愉快。
  
  二、书面语言训练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
  
  有专家言:“把写‘挤’进课堂。”一个“挤”字,道出了当今语文课堂的“惟说惟读”。当把“写”挤进课堂后,又该如何真正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技能,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呢?在结课时,一些教师为了“把写挤进课堂”,常对学生说:“你想对××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应命而作,接着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然后就戛然而止,更多的学生只是走走写的形式,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有没有错字或病句就不得而知。这样的训练重形式而轻实质,成了新课堂的一种摆设。
  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就十分强调训练的有效性,强调训练的扎实性,认为书面表达的技能必须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让我们从她执教的《白杨》的一个教学片断中,体会大师是如何有效扎实地进行书面语言训练。请看《白杨》一课中仿写一段话的教学片断: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我们也来学习这种写法写几句话,老师先不做指导,你们写一写。(学生自由写话,教师巡视。4分钟后)
  师:已经有同学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作品”,(投影出示学生作业)我们来看这个句子,看看意思是否前后一致。
  药片从来就那么苦。哪个人需要它,它就去哪里。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不管是鼠疫还是感冒,它从不放弃自己治病。
  生:这句话有问题,“从来就那么苦”和下面的内容没有关系。(教师帮助在投影上修改)
  药片从来就那么尽职。哪个人需要它,它就去哪里。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不管是鼠疫还是感冒,它从不会放过,始终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师:句子的意思要前后一致。再看一位同学的作业。请小作者自己读一读。
  生:(读)小草从来就这么坚强,有适应力。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就生根、发芽,长出碧绿的小苗。遇到风沙时,遭到暴晒还是水冲,它总是那么坚强。
  生:这个句子有点不通顺,改成:小草从来就这么坚强,有这么强的适应力。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碧绿的小草。不管遇到踩踏还是风沙,不管遇到暴晒还是水冲,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通过集体修改这两个例子,我们肯定会有所启发。大家再看看自己写的句子,进行修改。(学生修改两分钟后)
  生:蜡烛从来就那么无私。哪里有黑暗,它就给哪儿送去光明,不管自己流多少汗,还是洒多少泪,不管自己的生命刚开始还是快结束,是否到了尽头,她总是为他人着想,默默奉献自己。
  ……
  在吉老师的教学片断中,这次的仿写训练绝不是在走教案的过程,而是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当学生明白了课文句子表达特点后,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仿写。在交流“作品”中,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语病时,及时引导学生纠正语病,使学生明白,写话时句子要通顺,意思要前后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再生成符合语法规则的新的语言。在“举一反三”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其实,学生的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内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完成一篇像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敷衍了事。因此,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这样,训练才扎实有效,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才能真正提高。
  当然,要夯实双基,固本求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效的训练。因此,扎实、有效的训练,在老师的训导教诲下的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情的训练将会永远地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存在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