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在亲历亲为中发展

作者:王建军 陈寒青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克与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内容。
  纵观本课教材编写的意图,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三个特性:
  第一,生活性。教材提供的情景及素材都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场景,熟悉的生活素材与相对陌生的“克与千克”的计量方式会激发学生数学问题的自然生成。教材如此安排,不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且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建立来自生活问题的解决。
  第二,体验性。教材中安排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操作体验,使个体经验与公共知识建立必然的联系,使所学知识对每一个学习主体更有生活意义。
  第三,科学性。以往的教材把“克”与“千克”分开编排,而新教材把二者编排在同一节课中。这样编排,让学生在一种悬差对比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时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再现生活化情景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本课中采用三大教学策略:
  其一、情境化策略。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的课堂也离不开生活。质量单位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为此,我安排了学生逛超市、研究生活材料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中发现数学问题,从模糊的生活印象中提炼规范的数学概念,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建构未知的数学经验,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亲近生活、充满趣味的生活过程。
  其二、动手操作策略。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它不能靠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我设计了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认识“克”与“千克”。
  其三、自主探究策略。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是自主建构的过程。为此,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充分体验1克的质量,然后再要求学生迁移前面的学习方法,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开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
  
  三、注重体验说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课前,我让学生逛超市。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呈现超市情境,让学生搜集汇报商品质量的信息,并追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因势利导地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人们常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表示物品的轻重;二是物品的质量可以用秤来称量。我抓住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并借助多媒体了解盘秤和天平的称量方法;三是学生发现自己不知道1克和1千克有多重,从而形成生活的需要与个人认知空白的反差。这时,学生学习“克”与“千克”的欲望水到渠成,我顺势揭示课题《克与千克》。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从生活走进数学,它体现了情境为数学思维而生成的数学教学的本质。
  (二) 在活动中探究数学
  1. 动手操作,体验1克。
  我先请学生拿出一枚两分硬币和一袋盐,分别掂一掂,并谈一谈感受,目的在于强化已有的生活经验——物体的质量有轻重之分,同时暗示学生“克”与“千克”是悬差较大的质量单位;然后,我告诉学生一枚两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1克,再让学生掂一掂,并闭上眼睛回味,记住自己这种独特体验,建立1克的表象。依照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再感受1千克。如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建立“克”与“千克”的个体经验和整体感知。以往教学中常出现一个鸡蛋重50千克的笑话,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这种个体经验和整体感知。
  为了强化学生对“克”的认识,我又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
  活动一:体验1克物品的质量。我首先让学生称量几克的物品,如3克的绿豆、5克的瓜子、10克的黄豆。称量后我先问学生:“几克的物品和一千克盐比较,谁轻谁重?”接着要求学生数一数它们的颗数,再推算一下多少粒这样的物品质量是1克。这样的实践体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具体的实物参照。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1克的生活经验,而且选择称量几克这样的物品适宜显示了学生的一种智慧,同时让学生对几克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
  活动二:感受若干克物品的质量。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一说在超市中见过哪些物品的质量是用“克”作单位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相机选择课堂上现有的几种超市物品,追问学生“这种物品有多少克,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请学生掂一掂,并和一千克的盐比一比。第二步,我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上,让他们判断:“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为什么?”要求他们把这些物品先掂一掂,然后估一估,最后称一称它的质量。在这一活动中,如此强调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就在于不断丰富学生的个体经验,沟通个体经验与公共知识的联系,获得有生活意义的数学。
  2. 小组合作,探究1千克。
  以“克”的认识和1千克盐的感受为基础,我将“千克”的认识交给学生自学,共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总结学习“克”的方法,小组借鉴“克”的学习方法制定“千克”的研究方案。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进展,并深入二到三个小组,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如通过掂三个外形一样的盒子找出质量为1千克的盒子;又如从两袋有500克质量标识的砂糖中发现1克与1千克的关系。
  第三步:反馈交流。此环节我特别注意三个到位:一是资源分享到位。二是帮助学生建构1千克的观念到位。即从外形相同的三个盒子中找出1千克重的盒子,在比较中巩固触觉表象;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的物品中称出1千克,并动手掂一掂,让学生排除物体的质地、形状、大小,把1千克的感觉概括出来;以1千克为标准,从估测周围物体的质量中深化1千克的表象。三是情感交流到位。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结构性的学具材料,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智慧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又极具挑战性的学习空间,它将有利地促进学生在亲历亲为中发展。
  (三)在现实中应用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它强调了数学必须为生活服务。为此,我在学生完成基本作业之后又特意安排了称量书包的实践活动。我以三次质疑展开:第一次是在学生通过提一提、估一估、称一称获得自己书包质量后质疑,“为什么同学们的书包质量不同呢?”激起学生对书包大小、质地和书包内学习用品的探究。第二次质疑“如何使自己的书包轻起来呢?”引发学生对学习用品合理选择的思考。第三次质疑“按照你们的想法,看看自己的书包减轻了多少?”再次把学生推进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这样组织实践活动,不仅巩固提高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