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平等树自尊 交心转乾坤
作者:梁平安
一、对立
1990年9月,我任初一某班班主任,全校出名的调皮生苏小刚就在我班中。他平时不学习,教师讲课时故意起哄,空堂时间到讲台上怪声怪气地模仿教师讲课,班内正常教学秩序无法维持;经常和学生打架,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见不鲜。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育,效果均不明显。我深感转化苏小刚的难度,但从来没有放弃,并暗想:一定要管住他、设法 “制服” 他。转化过程中我潜意识地在和苏小刚搞对抗。期间我采取的转化措施有鼓励也有嘲讽,有说教也有批评,有个别谈话也有和家长沟通,能想到的办法都采用了,苏小刚不但没有转化,甚至表现越来越差。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当师生人际关系中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时,就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转化“差生”应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
二、对话
一次,苏小刚又犯错了,我准备叫他到宿舍谈话,可是又一想,对他说什么更好呢?该说的话已说过多遍,现在没有更好的语言去说服教育他。长叹一声后,让他帮我打扫宿舍卫生,并将几个盆花端到院子里晒太阳。这次我没有批评,只谈他感兴趣的有关内容。让我惊讶的是,以后三周内苏小刚表现好多了。我开始思考苏小刚转变的原因,这次和以往的教育方式有两处不同:一是没有进门就批评,待师生情绪都稳定下来再谈话。二是过去我一人说教,这次是师生相互对话,并且苏小刚发表的一些看法很中肯,一些观点是我没有想到的。
过了一段时间,苏小刚又因看马戏表演旷课,总结上次的经验,我没有责备他,而是谈论一些问题,我以听为主。这次进入苏小刚的内心世界,听到了他的心里话:自己表现不好,全校师生都冷眼相看,社会上的人也知道我是个坏学生,这种坏印象已无法改变,干脆一不作二不休,一坏到底算了。他还谈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水平以及班中同学的表现,大部分看法比较客观,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对这位“差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我们谈了一个下午,师生之间的对立结束,交流已经开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育。帮助“差生”转化,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有效载体是语言。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已经成功了。
三、交流
以后我们的交流频繁了,先是我主动找他谈心,之后他开始主动找我。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忍不住又和别人打架后,他竟主动找我。叙述完打架经过后,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当时由于冲动又犯错了,我对不住您。不管您怎么批评,我都接受,以后我尽量控制情绪不打架。”看到他诚恳的态度,听到他悔过的话语,我十分激动,觉得苏小刚能主动说这件事,是对我的信任,我实在没有理由去批评他,相反表扬了他主动认错的做法。以后我们相处的很好,他有什么想法,总是愿意跟我讲,倒成了好朋友。
师生间真诚的交流,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能使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并向教师袒露自己的思想。交流不但传递了教育信息,而且传递了师生之间的亲情。
四、交心
以后的日子,苏小刚在班中表现很好,一些不良习惯不见了,相反在维护班级荣誉方面,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好。但由于学习欠帐太多,一时赶不上来,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主动给苏小刚补课,我们二人的接触更频繁了,并且由交流发展到交心的地步,我们有时甚至像朋友一样坐在一起聊天。说真的,有时候有点好吃的,他总想方设法给我拿点才舒心。到后来,当有学生顶撞我时,苏小刚同学竟感到不痛快,为我抱不平。我当时没有成家,衣服脏了他也会善意地提醒我尽快洗一冼。我给了他温暖,他也给我回报。经过了大约一年时间,苏小刚完全变了。尽管学习基础差,但他不懈地努力着,至于迟到早退、乱起哄、影响教学秩序、打架等,在他身上找不到了。苏小刚的进步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优秀教师的重要表征。能赢得学生爱戴和信赖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青少年典型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所有行为,当学生犯错时,以师生平等为基础、对话交流为途径、友情为载体,影响和教育他们。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才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