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学语文课堂:意义世界的缺失
作者:朱晓宏 刘秀江
三、从认识论转向存在论:理解语言的“意义世界”
存在论哲学与认识论哲学有着根本区别。“存在论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5] 海德格尔说:“人的‘实体’不是综合灵魂与肉身的精神,而是生存。”[6] 尽管各派存在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关切人自身在世界的存在,克服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思想成为其共同的追求。与认识论相信事实、逻辑、判断、推理、证明、分析、综合等不同,存在论更相信人的感受、体会、直觉、体验、领悟、意会等。
从存在论的角度,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总是已经置身于世界之中而体验我们自身”[7]。人在世界中“诗意地栖居”可视为存在论者追求的精神境界。如果说认识论倾向于科学与技术,那么存在论则倾向于诗歌与人文的审美。其实,存在论的诗意一直蕴含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庄子·秋水》篇中的庄子知鲦鱼之乐,可能就是一种存在论的诗意范本。[8]
从存在论的视角关照语文课堂,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作品的“在场”,更要关注作品的“不在场”,引领学生寻觅作品的多层意义。下面,我们以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著名油画的解读为例,体会作品“不在场”的意义。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9]
海德格尔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已经体验到农妇的生活世界,即把握了作品的“真理”。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能从中发现新的路径呢?
从存在论的立场看课文,教学的任务就不是知识性地解读,而是唤醒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并引着他们走进作品正在开启的世界。作者在作品描述的事物不单是一个自然物,而是一个情感物。虽然作家使用词语在表达某种事物(如荔枝、沙漠、小鸟等),但不是无谓地消耗词语,而是使词语的意义得以显现。如果语文教学能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义世界,去感动、去欣赏、去体验……为之倾倒,有情可抒,有话可说。这时,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就变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意义世界”也就能够回归语文课堂了。
参考文献:
[1]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572.
[2]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574.
[3]参见: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4,19.
[4]参见: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J].语文建设,2003,8
[5]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08.
[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136.
[7][美]约翰逊.海德格尔[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
[8]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J].语文建设,2003,8.
[9][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97,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