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课堂教学语言五忌

作者:罗恩康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固定的时间内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养成技能、熏陶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育家们的经典话语无不强调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如果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所起的关键作用,那他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可是,在我们的听课活动中,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情况调查中,总会出现一些在课堂教学语言方面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语言主要应避忌五个方面。
  一忌散漫杂乱,缺失规范。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最重要工具,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载体,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心突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张弛有度,言之中的,精炼流畅,转承自然,字正腔圆,准确规范。相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课题不清楚,重点不明确,难点不突破,信马由缰,东拉西扯,牵强附会,言不中的,疙疙瘩瘩,啰嗦絮叨,含混不清,南腔北调,土语方言满堂飞,令学生厌烦甚至模仿笑话的口头禅脱口而出,一堂课下来,教师不知所云,学生云里雾里,情绪烦躁甚至痛苦,而且长时间的不规范用语潜移默化对学生学习语言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应竭力避忌。
  二忌平板生硬,缺失情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以情激趣,以情达理,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有情感的语言应做到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高低跌宕,错落有致,长短结合,有板有眼,因境显情,因情设境,绘声绘色,风趣幽默,声情并茂。愤怒时慷慨激昂,悲伤处沉郁顿挫,快乐时欢畅淋漓,崇敬时庄重严肃,讥讽时诙谐深刻,喜爱时亲切温和……这样,学生听起课来,精神亢奋,激情满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感受知识生动真切、明白易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情趣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动作麻木冷漠,暮气沉沉,生硬呆板,滑稽俗气,课堂语言要么平铺直叙,枯燥干瘪,索然无味,要么声音过小,有气无力,要么声如洪钟,声嘶力竭,要么语气平缓如板,慢条斯理,要么摇头晃脑,阴阳怪气,哗众取宠,要么铺张扬厉,没头没序,辞不达意,要么装腔弄调,虚情假意,情不由衷,要么境不生情,情不设境,情境分离,那么像这样无情无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所带来的必然是沉闷、松散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或昏昏欲睡或心猿意马的学习状态,哪里还谈得上实现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美、能的培养目标呢?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 季米良捷夫的话告诫我们要做一个有情有趣的教学艺术家、创造者,避忌在课堂上充当不光彩的“传声筒”、“照相机”。
  三忌师道尊严,缺失民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师生之间在学习上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依从关系,而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对话、交流、共鸣伙伴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对话、交流并进行思想碰撞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民主、平等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睿智的课堂。然而,有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板着面孔,君临讲台,咄咄逼人地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讲给学生,要求学生只能听只能记,不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时机,不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提出些问题,不是帮助其解决,而是视为“异端邪说”,或避而不答或敷衍搪塞或指责压制,生怕动及到自己的“尊严”和“权威”,大搞一言堂来支配学生、支配课堂,成为课堂上的垄断寡头。这种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张扬的权利。这样下去,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不敢有个性的张扬。这种专断的课堂教学语言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四忌填鸭硬灌,缺失导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养成能力、具备创新精神的组织者、引路人、好参谋、好伙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情境创设、激趣激疑、设问探究、对比引申、展开联想和想像、点拨启迪、合作交流、互动对话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体操的舞台,挺进未知世界的旅程,点燃智慧的火把,升华生命的殿堂,让学生在教师精妙的导引下学会求知、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教师真正给学生的是“猎枪”而不是“干粮”。而那种一厢情愿的简单机械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语言只会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框子中失去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发现、拥有独特的体验,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情绪呆滞,思维麻木,个性压抑,创造力缺失。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如果课堂教学语言缺失导引,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五忌吝啬暖语,缺失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知欲、自信心都直接影响着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这里心理因素很重要。教育家赫洛克和心理学家伯利纳曾做过近乎相似的实验,他们的实验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主动性大,自信心也很强,学习不断进步,而缺乏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没劲头,表现消极,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所以,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幸福、愉悦、自信是课堂显眼的标志。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分亲疏贵贱、优良中差。课堂教学语言要舍得用适当的温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信的褒扬的语句,让学生享受到被肯定、被关怀、被尊重、被赏识的温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教师的一句欣赏、赞扬的话语会一下子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甚至从此改变他的人生。教师要切忌无视学生希望得到教师激励评价的心理需求,无心去发现、认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无意对学生思想迸射出的火花加以褒扬激励,冰言冷语,任其自然,或者恨铁不成钢,挖苦讽刺甚至指责打击。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充满肯定与欣赏、尊重与鼓励、关心与爱护的教学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因此,教师一定要用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用心表达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自由的多元展现,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