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生态化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作者:窦福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合作互动、创新生成的生态化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角色是多重的,教师必须成功地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其教育者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角色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教师从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人才需求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规范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乐学会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领导者、灌输者、控制者,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是被领导者和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在生态化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 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显著标志是教师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己任。同时,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师应该是知识传递和创新的源泉,一方面作为“转化器”,要不断地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鉴别、选择、加工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又是“发电机”,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按照生态化课堂的要求,教师作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不仅要传播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未来发展所必备的技能,更要注意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 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以多元组合的方式存在的。就每个人而言,都不同程度地拥有9种基本智能,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艺术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位置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以及存在智能。每个学生所拥有的9种智能代表了学生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并且,每个学生的外显智能是有差异的,其智力差异就是由这些智能的不同组合而表现出来的。再者,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多元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即某一方面智能的有效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因此,根据这一理论,承认学生存在着多元智能,承认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学生所拥有的多元智能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把差异看作教育的财富,采取积极的态度,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3. 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生态化的课堂中,教师不应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到达成此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享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对学习过程的积极情感体验。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逼进“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把当前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包办者,而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促进者。
  4. 意义建构的组织者。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消化、吸收新知识,能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表达所学的内容。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伙伴,充当着组织者角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图书资料、互联网访问等多种形式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广泛地开展讨论、交流,分析资料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课堂是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讲授,授人以鱼或授人以“渔”,而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构建“鱼塘”,设计、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5. 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教师作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是由其劳动特点决定的。在生态化课堂中,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课堂生态内人际关系的好坏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生态化的课堂里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高的期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构建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实现学生互帮互学、师生教学相长。显然,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6. 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少年儿童求学期间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排除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形成坚强、自制的意志品质和完满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再者,教师健康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师德、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力,既是课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感染和促进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