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教学反思的低效分析与对策
作者:施晓红
[分析]:
聚焦事件的反思,一味肯定事件主体的合理性,从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作自我辩护,得出有碍自身成长的不当反思,且称之为“误思”。 像上述现象中的误思还广泛存在,有的为了求反思成果,甚至凭空杜撰教学事件,虚构教学情境,再用“前沿理论”对教学设计进行粉饰。可见,反思未必都是正确的,有的反思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误思”为教师今后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使其在今后的成长路上付出代价。究竟根源是缺乏正确的观念的引领,正确的理念能为反思的方向性,深刻性,必要性,及时性提供保证。
[对策]:
如何避免消极的、负面的“误思”呢?一是教师要理智地全面地辨证地,不是情绪化,盲目地,片面地看问题,解决问题,消除教学反思的功利思想。二是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时,要努力寻求正确理念的支撑,把理论学习与自身的实践结合起来。“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读书学习是反思的重要基础和根据,而“再实践”则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读书、实践、反思”三者循环统一,反思才有其应有的价值,引领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教学反思中的“独思”
[现象]:
某教师整天忙于教学与琐碎的班级工作,备课,改作,处理学生矛盾……偶尔空下来也能看看书,写写教学反思,但极少与人沟通与交流,不愿与别人分工作中的酸甜与苦辣,从他的反思中可以看出,虽然进行反思,但收获不大,如果与人交流,有旁观者的参与,效果就不一样了。
[分析]:
反思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一个人的学习与他人的学习相互比较时通常会引发反思。但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在反思中单打独斗,冥思苦想,不肯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对话。且称之为“独思”。“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这对于反思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个人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对话,思想碰撞就有可能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通过对话,有利于自我优化,更有利于避免个人的肤浅和狭隘。因而,反思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个体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结合。要避免了教学工作高度个人化,靠个人诠释与表达,使教师陷入“独思”的尴尬局面和自我封闭的泥潭。
[对策]:
根据反思主体的不同,教学反思大致可以分为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三种。教师要根据情形运用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上述类型的教师,除了在自我对话中进行自觉反思,还要寻求对话,在与他人(同事,同行,专家)进行观点碰撞后得到反馈,然后检查、重构和扩展自己的思考角度和实践理论,找到分析明确的“反思点”,获得更深入的反思。一是同伴互助。面对同一个教学事件和某一类问题,不同的教师在反思中既有一致的指向,也因为关注点不同而产生多种思考的路径和多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法。在同伴互助过程中,教师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观点,获得经验的分享和思维的激活,自然会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同伴互助的形式很多,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录像(他人的和自己的)、公开课例,甚至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案例或教学实录案例展开交流和讨论;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精心设计、有序进行的;可以是无主题的,也可以分专题展开。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之间应该坚持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对话关系,形成自由的、民主的反思情境和研究氛围。二是专业引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特别是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获得隐性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专业人员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支持和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3]。
变“要我思” 为“我要思”,克服“假思”;变“挖沟渠”为“凿深井”克服“浅思”;变“习惯性”为“创新型”,克服“定思”;变“自闭型”为“合作性”,克服“独思”;变“片面性”为“学习型”克服“误思”。只有这样,反思才会真正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也会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从而帮助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教学者、研究者、反思者。
参考文献:
[1]刘加霞 申继亮, 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1.
[2]李彦花,我国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EB/OL],http://www.pep.com.cn/2004,10,ca617936.htm.
[3]郑国民 王朝霞,行成于思毁于随,福建教育, 2008,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