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大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
作者:邹少军
二、大众文化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如前所述,大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和杂芜性,娱乐性和魅惑性,平民性和低俗性以及与主导、精英文化的矛盾性和互补性等双重对立的特点。因此面对纷繁、大量而又具有双重对立特点的大众文化资源,采取何种策略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
1.情感·审美策略。
一些大众文化产品中包含有丰富的审美与情感要素。根据语文教育审美和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职责,在大众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情感性与审美性便是首要的一种开发策略。传统的课程教材一般是单一的文字印刷文本。而大众文化资源中与中学语文教材篇目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音像类文本比较多。教师可以把这些音像材料引入课程,使单一的教材文本丰富起来,“活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胡同文化》、《再别康桥》等篇目也被拍成了电视诗歌散文作品,这些影像作品把抽象的文字文本化为形象生动、意境唯美的影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我们不能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成人的眼光对待学生真实感受和内心情感,要有效地运用情感审美策略,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供自由、开放的审美情感空间。这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改变语文教学面貌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参与·创造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学生既是开发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与大众文化一道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较少思想束缚,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对大众文化的了解在一些方面常常超过了老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打破语文课程、语文课堂与大众文化的隔膜,把生活中的内容引进语文学习,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品味大众文化。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把这些内容经过提炼、加工后设计形成各种有价值的活动专题,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点燃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比如:写作类的专题可以是《我与卡通》,《流行歌曲歌词赏析》;批评鉴赏类可以是《清宫戏可以休矣》,《搞笑片品味何在》;时事评论类可以是《我看“超级女声”》、《谈谈网络语言与语法规范》等等。这样,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相关经验作为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切入点,使大众文化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既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又符合学生的特点。
3.反思·批判策略。
在文化价值多元、信息剧增的现代社会,课程资源开发既不能抱守正统文化单一的价值标准,一味对大众文化求全责备,也不能无视大众文化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并存的“两面性”特征,不加选择地引进大众文化。要在反思现有语文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吸收大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要在批判中剔除大众文化里的消极因素,大胆引进有用的课程资源。而且要在大众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辨识能力,对学生起到及时引导、方向矫正的作用。如针对风行一时的明星出书热、选美比赛热、超级女声热、戏说类历史剧热等,可组织学生在专项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开展自由演讲与讨论,发表自己在调查分析后所形成的观点,这样使学生在交流与反思中辨识能力与批判意识得到提高,起到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
4.提升·转化策略。
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但由于未经过滤和加工,其中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往往呈隐蔽状态或松散状态,缺乏明确的导向性、系统性。而这些内容经过教育加工后,其原来隐蔽的教育价值被激活、松散的结构被体系化后,就可以转化为课程化了的知识。
教师可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的报刊影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部分学生有平时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调查后指导学生做剪报集或写读后感,并定期组织班级交流、展示活动。有的教师利用电视媒体作为语文课程的配套资源进行开发,专门开设“收视课”,以电视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把 “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探索发现”、“读书时间”、“电视散文”等栏目作为生动的素材,组织观看后配开展套系列语文活动。这样就能打通语文课程与生活中大众文化资源的联结渠道,一些看似平常的内容,经过加工后就变成了具有教育效果的资源,真可谓“点石成金”。
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今天的武侠小说或许就是明天的经典名著,我们应该摒弃偏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在大众文化类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切实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昱:《走进学校语文》,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99页
[2] 罗美洁、熊昌萍:《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河北教育》,2006年第2期。
[3] 李金蓉:《当代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