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浅谈地理课程改革

作者:张 智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当今,世界各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是:不单纯把地理科学体系作为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的培养,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
  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次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开展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尝试“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方法的探索。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的必要前提,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在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新一轮地理基础教育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因此,为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例如,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电子通信”一节,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电子通信、国际互联网的含义,及国际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采访和谈话交流等方式,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和国际互联网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观察社会、关注社会的良好思想品质。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现代地理课程教育的“亮点”,它倡导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的方法,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结合、培养技能,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学习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二)新的教学方式的建立
  
  地理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视机械记忆而轻视理解记忆、过分重视学习结构而轻视学习过程、过分重视知识“再现”训练而轻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此,新的教学方式的建立是关键。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逐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兴趣和积极性。仍以“电子通信”一节为例,这节教学内容对老师而言简单得似乎无从下手,对学生而言也并不陌生。如何让这节熟悉的内容体现出新的价值,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教师积极转弱点为优点,抓住“国际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这一重点进行突破,如设想“实话实说”节目形式,师生互动:地理课代表做主持人,三名学生作为三种职业的代表,教师也可以本色参与其中。课前准备:说明课题学习目的,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采访、调查互联网给身边人带来的生产、生活变化;以小组为单位、以某一职业为主,进行组内合作互助完成,既张扬个性,又推崇共性。课堂活动:由各调查小组推荐“职业代表”,如“医生”、“农民企业家”、“商人”等与教师共同成为课堂上的嘉宾,和在座的学生一起畅谈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展望未来的互联网生活,场上场下互动、师生互动,个人知识被激活,彼此收获很大,形成了一个包容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最终在教学内容上达到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方面的结合。此刻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场所,教师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以往的评价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从来没有人去关注学生在获得这部分知识性的过程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需要的基本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遵守课堂学习纪律,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获得大量的语言和表情信息;敢于并善于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作为学习的主人和参与者,不做旁观者;承担属于自己的任务,锻炼自己的领导意识和领导才能。
  
  (三)教案的重新设计
  
  传统教学是以教至学,教案的设计是传统的“导入新课、提问、回答、承转、小结”的模式,与以师生互动形式为主的教学过程极不相符。因此,在教案的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摒弃传统的教案模式,大胆创新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两条主线,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互动过程、创造过程。地理课程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地理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