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莫为“南雁”驱“北寒”

作者:贾宪章




  最近读到一篇名为《不南飞的大雁》的短文,不禁被蕴含其中的育人哲理所吸引,联想到许多类似的教育情形仍在继续上演,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禁忧心忡忡。
  故事的大意是:在加拿大温哥华,人们常会到海边的公园里看大雁。大雁的身躯超出想象的庞大,大约有白鹅的四倍。那么多身躯庞大的雁聚在一起,场面令人十分震撼。人们一般会带一些饼干、薯片、杂食,准备在草地上喂食大雁,大雁立刻站起来,围绕在人们的身边,人们就会把食物丢到空中。那些大雁似有灵性,呀呀叫着向人们乞食。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从前,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大雁就准备南飞了,它们会在南方避寒,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才飞回来,可是这里的大雁早就不南飞了。为什么大雁不再南飞呢?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已经习惯在这海边喂食大雁。冬天的时候,它们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飞出来吃,冬天也就那样过了。有人感叹:总有一天,全温哥华的大雁都不会再南飞了,候鸟变成留鸟,再过几代,大雁的子孙会失去飞翔的能力,然后,再过几代,子孙们甚至完全不知道南飞这回事了……
  人们这样喂食大雁,使其不再南飞,甚至无法飞行,实在是令人不安。而现在想想,我们身边的许多育人者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施教过程中把受教育者当作“大雁”喂食,有意或无意驱除“北寒”使其忘却南飞呢!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成长为搏击长空的大雁,许多育人者明知“北方的严寒”是“雁南飞”的主要缘由,“南飞”是大雁必须的历练,也是成就“大雁特质”的必要途径,却常常以“爱的名义”不遗余力地为其做着“驱寒”工作,进而让其省略“南飞”,忘记了“南飞”。有的家长热衷于建“温室”,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哪怕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事,不让其经受一丝风雨;有的教师习惯扮作“保姆”,教学中常常施以填鸭式的“喂养”,不让其经历一回挫折;有的学校喜欢做“摇篮”,担心会摔着孩子,就铲平这儿太陡的斜坡,害怕会挤着孩子,就改大那儿太窄的走廊,不让其体验一次风险……正是他们细致入微的“驱寒功夫”粗暴地剥夺了磨砺飞翔本领的机会,从而让“大雁”平庸得忘记了飞翔。
  莫为“南雁”驱“北寒”!
  首先,育人者应尊重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应随意营造“变频的季节”,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时刻保持天然状态,不主观臆断地扩大或者缩小其应有的特色,不论严寒抑或酷热,更不自以为是地拉扯或伸缩其影响的范围,真正让孩子有机会去全方位地认识、体验、理解自己成长的实际环境,而不是有意粉饰或者排除孩子本应自己面对的艰难境况。
  其次,育人者应信任孩子的成长能力,不应刻意打造“温馨的伞盖”。有人说:“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是的,育人者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但是,过分的外界保护只会产生“一时之效”,“包办”式的“爱”只会害了孩子,只会落一个懒惰、懦弱、事事依赖的后果。因此,教师在关切之余还应学会隔岸观火,扔掉自己手中为其撑起的大伞,多一份耐心和信任,让孩子多一些自主磨砺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撑起一把自信、自主的“伞”,让其学会“自我保护”才是“长久之计”,才会使其“受益终生”。
  再次,育人者应尊重孩子的成长意愿,不应无端添加“个人的色彩”。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自己的梦想,育人者必须尊重、顺应其成长需求。一方面应多站在孩子的“位置”上用心捕捉其情绪变化和成长需求。不能只在意、认同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忽略、反对孩子存在的差异,更不能只习惯、赏识自身的兴趣而疏忽、讨厌孩子们的爱好;另一方面要摆脱自己固有育人思维的束缚,多去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努力让自己的育人实践不再捎带自己一厢情愿的、过弃的观点。
  莫为“南雁”驱“北寒”!每一个育人者都应从这个故事中得到警示,尽量多让孩子们自己去适应周围“水分的干湿”、“温度的高低”、“空气的厚薄”。少些包办,多些耐心,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双翅拥抱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