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学生知道了,怎么办?

作者:王永龙




  《课程标准》对学段目标一般设定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要动态的开展,决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课堂教学中问题生成时,有的教师怕自己无法应付学生的提问,也怕影响教学程序的展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其实,这是教师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宰。主导作用发挥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关键是引导主体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也需要主导,因此,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两者有机结合,预习与自主探索并不矛盾。
  新课标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个性化的、活跃的学习主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引领对话,善于捕捉对话信息,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当然,我们还要有“正确的预习观”。我们提倡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预习方法。反对以下做法:①把课堂上做的事情放到“预习之中”;②只把“看书”作为预习内容;③只看不思考;④只记结果不求过程。
  
  (三)应对策略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要选择问题中最有价值的做文章,这也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为来自学生的问题往往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强大动力,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载体。因此,“学生已经知道了”,不妨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教学情况而定。教师要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适时改变教学程序,让课堂的空间再大一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现在有人提出“二次设计”,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改变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2.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新知已有初浅的认识,这时,应调整教学目标。曾有教学专家说:“教学内容能合并的合并,能提前的提前。如不作处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放开来谈说。已经会做的放开来让学生说一说,甚至让学生来上,还可以把重点放在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上,与运用相结合上”。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不管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精心的设计,都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改正引入方法。比如学生知道三位数的读法,于是从实际出发,改变课的引入。可以先出示一些三位数,请学生读一读,再请找出不同点。最后强调为什么要认识三位数的重要意义。
  4.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知识建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要尽可能地多作类比,严格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新课程理念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去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教学观,走出“预设”的禁锢,激活数学的生命状态。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命状态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在这样的课上,我们的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去验证发现圆的相关知识,同时,还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