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之策略
作者:郭子其
问,“不这样贸易,清政府怎样办呢?”由于问题相对简单,就应让学生思考,教师就立即追问:“你说会怎样?”让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如直接出洋贸易,则为“通夷”,商人治罪,茶叶入官。一般来说,直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依据背景知识作答(包括个性化作答),有利于及时化解学生的疑惑。
2.曲问。就是从侧面或者反面提出问题。包括反问(就是从反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例如,教师在点拨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时。学生立即提出:以前的统治者采未采用抑制兼并的政策吗?教师就可及时反问:根据文本的表述,你说采用了抑制兼并的政策吗(引导学生对文本表述进行逆向思维)?接着连续追问:唐朝实行的均田制对土地兼并有无抑制作用?为何中国土地兼并的现象在历朝中反复出现并十分严重(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等史实进行思考)?反问有利于学生结合文本解读来完善思维,深化认识,激发探究兴趣,并且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主动性。
总之,“问到深处是方法”,运用追问,就是要逐步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即苏格拉底法),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分析自我产生“问题”的原因,以改进认知策略,寻求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四)学生创生“问题”策略
通过摆谈问题,教师可以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引领;通过追问,有利于学生获得关于问题解决的高峰体验,诱发学生的创生性内隐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发现事实与规则,不断创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目标都重要。”
杜威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刺激物,是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或教科书上的,杜威将前者称为“真正的问题”,而将后者称为“模拟的或虚幻的问题”。因此,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最终要让学生创生自己的问题。其具体方法有:
1.养成创生问题意识。心理学分析,对人的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智力因素,二是动机因素,三是个性因素。要从这些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掌握创生问题的方法。教师一要引导学生注重情境价值性问题。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要注重价值性问题的思考。譬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作为太阳与地球之关系的一个学说,是一种关于事实的思想,但由于日心说在提出之初不仅是对于天文学理论的革命,而且也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因而它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关于价值的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价值的思考。从而创生问题。二要注重归纳性问题。也就是历史学科的综合与概括能力。三要注重演绎性问题,也就相当于历史学科的比较分析能力。四要注重迁移性问题。迁移性问题包括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逆向迁移能力,所谓逆向迁移,就是向着已有思维相反的方向迁移。
3.注重开放性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从问题连续体理论可知,问题类型有:师生知道该问题及其解法,但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教师知道,学生是未知的,问题、方法和答案各有一个;问题为师生所知,问题的解法和答案只有教师知道,问题、方法和答案各有一个;问题为师生所知,有一系列方法与答案,而学生未知解法及答案;师生知道问题。但都不知道方法与答案,有一系列开放性的方法与答案;问题、方法和答案师生都是未知的。由此要引导学生从提出结构性问题发展到开放性问题,注重开放性问题能力的培养,利于有效克服传统问题教学划一化的弊病,有利于学生创生问题。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语)。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的四个层次,不是前一个层面能力完成以后再完成下一个层面能力,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关照学生的差异,既有主次地培养,又有重叠性实施,但前一层次能力的实现为后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这种能力培养,既具有梯度性,又注重各层次能力培养的融合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