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校本课程“个性化”原因探析

作者:刘小娣 应 泓




  [摘要]文章从校本课程的概念分析入手,提出了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观点。分别从大背景和小环境两个维度,从时代发展的呼唤、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求、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差异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原因。
  [关键字]校本课程个性化原因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称学校中心课程规划(School-focusedcurriculum planning),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School-centered innovation),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欧美国家的教育民主运动,它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目前,人们常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它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的过程。它以学校为主体实施课程开发,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的资源,组织并实施课程,校本课程追求的是课程制定的个性和灵活性,以及在统一基础上照顾课程制定的多样性。校本课程的提出及开发实践使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曾被国家统一标准所抹杀的地区、学校之间的客观差异、学校的特色及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个性化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本文试图对校本课程开发个性化存在的原因进行简要解析,以便对不同校本课程的特色有更清楚的了解,笔者认为可从大背景、小环境中挖掘校本课程个性化存在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时代发展的呼唤
  一个国家人才质量的高低。将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尤其是在模仿、注重数量和划一时代的终结之后,创造力、重视质量,以及个性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而且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单一,越来越专业化。因而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不仅要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性、创造性成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性、创造性实质上就是对个体个性的弘扬。因为创造性“总是寓于独特的个体之中,这种个体的基本的品质就是要具有个性。”这样,发展个性也就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程。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到我国教育宗旨的“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人们对学生个性的重视,个性的发展成为当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要努力地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同时,也正是这种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使得“校本课程”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课程形态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使得具有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在新课改的大潮下茁壮成长,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主题
  从赫尔巴特主张的传授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以教师为主,强调纪律和教师权威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提倡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从泰勒的目标培养模式到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以及后现代概念重构主义和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变革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研究关注的焦点发生重大改变。它们强调人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更关注的是“人作为人的一面”;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知识”,是理性主体去体验、领悟、建构的结果。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着,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经验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个性化必将成为未来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追求自身的个性发展。这一价值定位有别于我国一直实行的单一课程体系,否定了国家对课程的绝对支配权,有助于突显曾被国家统一标准所抹杀的地区、学校之间的客观差异。及学校的特色,并将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受到关注。
  
  (三)学校自身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的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每一所学校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并感染和塑造着每一氛围的个体。而且,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办学理念。对学校定位的理解比如:“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办成怎样的学校”及“应该怎么办学校”等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教育哲学思想等不同都决定了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存在。与此同时,在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学校文化和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的校风、校训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亮点和特色。比如杭州二中,他们的学校氛围比其他学校更能体现和谐精神,无论学生或老师犯错,都不会遭受惩罚,即使校长更改,积淀下来的学校文化依然不变。上海一所小学有书法教育传统,他们据此提出“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训。既突出了书法教育特色,又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既强调了办学特点,又反映了办学理念。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前身是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在中西女中时期,学校重培养学生具有“积中发外,智圆行方”、“LIVE、LOVE、GROW”的精神;到了圣玛利亚女中时期,学校提倡健身运动,注重养成学生的集体生活习惯和树立踏实与友爱的精神;如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校训“独立、能干、关爱、优雅”,体现了“德才兼备、秀外慧中,现代开放性女子中学”的育人目标,反映了清晰的办学理念和女子中学的特色。优良的校训传统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学校也以这一校训特色而蜚声海内外。
  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校本课程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只要能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相信校本课程开发必能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打破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因此。学校领导者能否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把握住自己的亮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四)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与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倾向于决策主体是专家和权威代理机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认为学校有关人员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在整个课程研发过程中,要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主导权。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地视为一种职业而提倡具有共性的职业道德,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一面。实际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个性差异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教师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个性品质必将影响其对课程的选择和组织。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识和人格的形成,学生的个性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老师的个性痕迹。而且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闪光点”,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他们对学习内容和课程形式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校本课程要兼顾各方利益,以整体优化的课程观为核心内容,做到学生不爱,此课不开。这就是所谓的“以个性养个性”,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自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要让教师学生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在重建本校课程时更能突显自己的个性。也正因此每个学校的师生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使得他们的校本课程具有个性,也为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碍于水平有限,笔者只能做简要的探讨。相信人的理智的需要,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引导人们在校本课程个性化存在的原因上继续深思探讨。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更寻其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