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曹海娟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创设用以解释日常现象或事例的问题情景。通过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后,教师要善于挖掘,把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出来,让学生面临着需要解释的事实,对生活中有关的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使学生从中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例如讲物态变化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冰箱里拿出的可乐瓶外会冒汗?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看到玻璃窗上有汗水,它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它是怎样形成的?夏天,自来水管也会出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讲液体压强时,想一想为什么在市场里买不到活的鲳鱼、带鱼?在压强的教学中,可先列举一些实例,如背书包时,为何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要舒服些?为什么坐在沙发上比坐在板凳上要舒服些?然后引入压强的教学。教惯性知识时,可列举以下的事例:为什么人绊倒时通常是向前扑,而人滑倒时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2)创设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情景。知识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创设问题情景,而且更利于实现教学的实际应用的目的。例如讲物质的灭火原理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厨房炒菜时,由于火势过猛,不小心油锅着火了,这是该如何操作以实施最简单的灭火操作? 又如讲燃烧时,可拓展以下知识:煤作为一种燃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火力发电厂、学校食堂、家里的煤炉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煤,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在烧煤时,人们不是把干的煤直接拿去烧,而是在煤上浇一点水,然后把潮湿的煤送到炉灶中去烧。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3)创设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矛盾的问题情景。日常生活中认为理所当然应当是这样去解释的现象,在学习了相应的科学原理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的,这与学生从生活所获得的前知识经验相冲突。例如在力学中有关平衡力的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用力推桌子时,桌子为什么没有被推动?皮球掉进水里,为什么没有往下沉?手握油瓶时,为了不让油瓶从手中滑落,用力握紧些,直到手感到很酸,此时手与油瓶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了吗?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往往会作出这样的回答:因为推力比摩擦力小;因为皮球受到浮力,而且受到的浮力比重力大;手与油瓶间的摩擦力增大,此时教师予以否定。如何解释上述矛盾呢?这就产生问题情景。
  (4)创设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的问题情景。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其有时代性、地方性的科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材料。首先,可以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例如讲环境保护时,绍兴可讲在城区设置禁鸣喇叭、在一段时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是为了控制哪些方面的污染?此举措有哪些积极的作用?其次,可以利用现代生活科技的资源,例如讲到磁体的应用,可设问:我国已在上海建成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备受世人瞩目,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点?从环境角度是否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又如讲到生物的生殖时,就科学热点问题克隆技术提出一些问题,什么是克隆及克隆技术?日常生活中有无克隆现象?克隆技术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查找资料,补充课堂延伸。让学生了解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又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
  “科学”的许多教学内容来自生活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科学知识回归实际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选取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的生活情景,选取容量大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情景,架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教师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知识,去体会知识的价值。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教学的生活化,但反对把生活化作为教学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生活化情景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知识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包宇君.谈地理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2007,(4).
  [4]李华君,杨再平.让教材走向学生[J].新课程研究,2005,(11).
  [5]杜芳.运用生活题材 开展化学实验设计活动[J].教学月刊,2003,(11).
  [6]王志光.问题教学:实施“情.知教学”的关键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7]左晓梅.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4,(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