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现状及出路

作者:石太东




  目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前都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有的甚至连“模块”与“专题”都没搞清楚,就完成了新旧课程的自然过渡。因此,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刻不容缓。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培训渠道,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有选择性地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回炉”。
  3.加强选修课程的教材建设。现代课程理论认为,选修课与必修课具有等价性。尽管选修课比必修课更具开放性,但其“个性”之中,也应该体现“共性”。这个“共性”就是“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就现行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而言,有如下方面尚待改进:
  (1)教材的编写意图应更加具体明晰。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引导学生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尽管在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前言部分有一些概括性的表述,但类似于“致同学”那样空泛的叙述很难让师生对该课程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样学,有一个明晰的认识。特别是对选修课与相似的必修课有何区别,应有更为明确的指引。比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与必修课的文言文学习在目的、方法上有何不同,应该加以详细的说明。突出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对课改新理念建立与巩固的最佳途径,不应弱化。
  (2)教材内容的编写应更加严谨。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严谨的科学性是它的生命。或许由于编写时间仓促,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文言文中的选文与通行版本有讹,句读不清,注解有误,甚至同一本教材中前后不一致;教参中的译文多处失当,违背“合理”“好懂”的原则,给教与学带来不少麻烦。建立更为高效合理的编写体制,加强对编写过程的全程控制,注重对其他版本教材的学习与借鉴,可以使选修教材更加成熟。
  (3)教材编排的可操作性要加强。选修教材在可操作性方面更加贴近学生,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选修教材加强相应的可操作性。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决定了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在教材的“阅读与探讨”“积累与运用”部分,有些点拨性和探究性的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向性,但从整体来说,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背景下,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如何让学生通过教材实现自我探究,是选修教材有待改进的方面之一。
  离开了教学实际,再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只是美丽的幻想。作为新课改在实践层面上的一分子,笔者对当前选修课程的教学情况有着深切的了解,对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课程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深感忧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