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黄德钦




  [案例6]《比高矮》教学片段
  师:今天上课,老师需要一位小朋友的帮助,谁愿意?
  (学生来到讲台前)
  师:我和××同学哪个高?哪个矮?(站在同一水平)
  生(异口同声):黄老师高,××同学矮。
  (老师站在地面,××同学站在凳子上)
  师:现在我们俩谁高?谁矮?
  生:黄老师高。
  生:××同学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
  生:黄老师高,因他站在地面。
  生:××同学矮,因他站在凳子上。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知道要比高矮时两个人都得站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会准确。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一比,谁高谁矮。
  ……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事物怎么比高矮。
  ……
  [透视]以上教学片段说明生活实际、知识经验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情境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开发,才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并使学生真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当我们一方面在抱怨条件简陋而无法开发丰富的情境资源时,一方面却浪费这身边的基础资源,如教师自身、学生等,也许这些资源不够突出、不够现代,但却易于开发,便于使用。“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数学教育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每位学生掌握数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创设情境同样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平等参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上文案例2中的教学片段,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课前把10封信分给10个小组,让小组同学商量后派一位代表来送信。全部送对了,“那我们看看信封里有什么?”教师把信一封一封打开,是一句“祝小朋友学习数学快乐”的话,这样既不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全班同学以鼓舞。
  [案例7]《位置》教学片段
  我把教室里座位按顺序编出座位号(类似电影院的座位号),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类似电影票)。在学习了用两个数字表示一个座位后,先让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座位号、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号,接着让每位学生向同桌介绍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号。在上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每位学生走出自己的座位,找到自己手中写有座位号的票的位置。
  [透视]以上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座位和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学习位置,面向全体学生学得自然、有效、简单、实用。用学生手中的座位号寻找在教室里的位置,面向全体学生学得有趣、有味。该教学情境真正使教室成为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全体学生参与,真正使学生置身于学习当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创设情境时,选取什么材料、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考虑,能帮助学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境才是好情境。要使情境创设紧扣教学目标,首先要非常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再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素材与表现形式。
  上文案例3中“倒数”是很难创设生活情境的,我们可以直接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现在做下列运算: 。做完题后请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你能自己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随着学生探索问题的深入,教师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入倒数的概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是紧扣教学目标。
  [案例8]《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段
  我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为了不让小鸡、小猪跑进菜地吃菜,王大爷准备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5米,宽3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要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但不会计算。这时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生进入状态后,我说:“老师把王大爷的菜地缩小后画在学习纸上,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透视]以上情境创设,除了具有导入的功能,还有明显的揭示教学目标的功能。这样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诱发思维,很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这样的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而且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
  4.寻找“生活原型”。
  《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教学要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上文案例4的情境中只要把“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会比较符合生活实际,就可以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生活原型”。
  [案例9]《比较多少》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些天,我们找了教室里的数,大家观察得可仔细了,今天我们要来为它们比大小。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1.学生独立观察。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汇报:
  生1:我们发现电灯有6个(盏),电风扇有3个(盏),电灯比电风扇多。
  生2:门有2个(扇),窗户有3个(扇),门比窗户少。
  生3:我们班有50个小朋友,但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班前面都是一个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同桌的,而后面这些都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同桌的。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师:其他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前面都是一个男同学对一个女同学,是一个对一个地坐。而后面的男同学就没有女同学对应了,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有道理吗?
  其余学生表示有道理。
  师:不但有道理,而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图(如下)来表示:
  ○○○○○……
   | || ||
  △△△△△……
  在比较多少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生:老师,我知道我们班有30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很能干。
  ……
  [透视]“比较多少”的“生活原型”比较容易找到,“数的大小比较”需要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体验,从而学会简单地比较数的大小。该教学片段可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生活原型”对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让学生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感受学习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5.注重“数学味”。
  “生活化”和“数学味”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的两个侧面。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味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实际问题。要防止片面追求“生活化”,冲淡“数学味”的倾向。数学教学必须思考:到底用什么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创设情境时,在注重“生活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数学味”,必须通过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研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上文案例5中的教学若改为:出示主题图后,问:“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习吨的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充分体现其中的“数学味”,真正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案例10]《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运用课件演播李明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并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李明同学在校园内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
  师:为什么要写a元?a元到底是几元?
  学生讨论后得出:这里的a可以表示大于0的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
  [透视]以上教学片段都很好地体现了问题情境的“数学味”。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从以上教学片段还可以发现,有“数学味”的情境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二是包含明确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并能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受;三是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思考。
  总之,情境创设应以合理选取情境材料为前提,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能否承载数学知识为标准。创设情境时,只有重视课程资源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寻找“生活原型”并注重“数学味”,才能避免现存问题的重演,才能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郑金碧.仅有趣是不够的[J].小学数学教师,2005,(2).
  [3]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