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论哲学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郭国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持续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具有极大包容性,它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创造力又称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和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创造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中学阶段又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各科教师都应该将其明确列入教学目的中,作为政治课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独到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学习环境
  美国创造力专家托兰斯说:“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的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由此可见,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要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无谓限制;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创造性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育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僵化的评价标准,积极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作为政治课教师,首先应树立这样一种教育观:不把教材的讲授作为目的,而是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开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并在其中激发和培养创造力,从而将死板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教师应由单向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转变。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激发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要平等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尽量利用各种机会鼓励不爱表现的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通过鼓励、赞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心理趋向,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目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问,也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把学生置于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逻辑性强、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平时就应勤于积累资料素材,备课教学中巧于设置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典故、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富于哲理的寓言故事、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歌曲、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充分揭示学科知识的内在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动脑筋思考问题,为思维的创造性形成背景。
  例如在分析“量变与质变”这一问题时,我引用了一则小故事:古代有位看守仓库的管理员,偷了库里的一两银子,被人告发,县官判打50大板。保管员不服,县官一气之下判他死刑。其判词是:“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谈到我国的改革开放,有的谈到“西部大开发”,有的谈到知识的积累,还有的针对县官的判罚提出异议。可见,不断创设乐学情境,就能使学生迷恋于学习。
  
  (三)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探索问题,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进行试验;使他们在自己思想认识和行动表现与众不同的同时,不是感到不安,而是感到自豪。简单说来,就是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还是要在转换角度上下功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问题另辟新径,善于多角度观察、多方位思考,必然会得出新异的结论。
  例如在讲授“内外因辩证关系”时,讲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有意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把这一成语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发学生思考。果然,马上就有学生“勇敢”站出来辩驳教师的观点,最后教师在肯定自己观点正确一面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同学们得出的“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环境与人才”的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辩论。正方辩题“逆境出人才”,反方辩题“顺境出人才”。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学生对课本知识就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和创造力自然也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一个出发点,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问题多种答案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发散思维的训练应当有意识地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给学生提供开展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个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练习,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己编习题,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也可以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例如在高二哲学讲“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我以这一原理对“西部大开发”进行了一些分析,然后指导学生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主要矛盾”等角度分析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原因;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矛盾的特殊性、内外因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等角度分析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措施。这样,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变通和独特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培养创造性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有关。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有创造性的人具有下列个性特征:①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②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③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④刚毅的性格;⑤良好的习惯。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位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统一要求、统一管理,进行一致性的诱导,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会尝试发展独特见解,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事实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教育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为目的,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灵活性、多样化、个别化;着力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个性,做到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逐步形成个体独特的教学风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