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黄志平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联系,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只有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热情。
教学中,我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让学生轻松进入角色。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部分之前,我对学生说:“平时我们是抱着怎样的消费心理去消费的?这种心理好还是不好?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好吗?”“我们大家”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消除了学生“唯师是尊”的观念;“讨论”一词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好吗”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宽松没有压力的状态。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而遭到嘲笑或批评。这样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各抒己见,自觉地互相讨论。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是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的能力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为他们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兴趣,调动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当其冲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先导,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才爱学,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积极性、主动性的激活,又是思维启动的前提,只要思维活动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如在学习高中《经济生活》投资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去做:假如你家有10万元资金,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投资方案。学生听后,马上产生浓厚兴趣,纷纷去设计自己的投资方案。在这些投资方案中,不少学生考虑到个人家庭情况,甚至社会投资环境。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了,就会爱追究、爱探索,这样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鼓励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能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敢于说出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针对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一般不喜欢大胆、主动发言的现象,我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质疑问题,要求学生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马上记下来,用传递纸条的方法与老师共同探讨。一年来我收到学生的纸条有六十多张,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我总是坚持鼓励、宽容的原则,平等、友好、虚心地倾听,当学生有好的合理的见解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夸奖他比老师想得更好,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开阔思路,明辨是非,发展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点燃创新的火花。
(四)结合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更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结合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在教思想政治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