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四品其“醉”一醉方休
作者:冒石宏
1.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唐诗宋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认识一下南宋时期文学家辛弃疾写的一首词——(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2.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讲解“词牌名”的有关知识)
4.看到题目“村居”二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课堂初始,师生畅谈乡村生活,打开学生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作铺垫,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疏通语言
1.点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讲解: “翁媪”、“吴音”、“卧剥”。
2.多种形式朗读(贯穿读词的注意点)
三、四品其“醉”,一醉方休
过渡:通过诵读,我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一户人家的生活。
(一)一醉于“景”,怡然自得
1.师:去人家参观,我们首先得拜访谁?
2.师:这对老夫妻在干什么?
3.师:我们的古人喜欢边喝酒边赏美景,此刻仿佛听到这对老夫妻在聊哪些美景呢?
预设一:小溪
(1)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
(2)此时溪水正怎样地流淌着?
(3)小溪正演奏着一曲欢快的歌!
预设二:荷花、青草
(1)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绘一下这满眼的荷花?
(2)你想用哪句诗句来赞美它?
(3)小溪边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4)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啊!(板书:景美)
4.师:老夫妻俩欣赏着美景,喝着美酒,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请读出你的感受!(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小结:这样的生活真让人“醉”啊!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以联想为桥梁,让学生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去感受词中人物的喜、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将情感外显,读出音韵,读出情味。)
(二)二醉于“勤”,心满意足
过渡:这老夫妻俩还会谈到谁呢?
1.大儿
师:儿女是父母永远的话题,他们的大儿子在干什么?
师:谁能用词或几句话描绘此时的他?
师:让我们送他一首诗。(引背《锄禾》)
2.二儿子
师:二儿子呢?
师: 想象一下,他为什么要织鸡笼?
师:二儿子可真是心灵手巧啊!
3.师:这两个儿子都已长大了,家中之事不必再劳烦他们两位老人!想到这里,老夫妻俩感到怎样?
读出他们的感受!(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4.小结:这样的生活怎不令人“醉”呢?
(设计意图:诗词是现实生活文本化的表现,它是客观存在的生活现象的一个片断或方面。以文本作为依托,联系生活中的实景,拓展想象,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
(三)三醉于“趣”,笑意盎然
过渡:其实最惹老夫妻喜爱的是谁?
你从哪里看出来?
1.品“无赖”
师: 喜欢小儿子的什么?
师:从“无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里的“无赖”就是指小孩天真可爱的样子,其实这是一种爱的表达。我们理解课文中词语,应该联系上下文具体理解。
2.观“卧”
师: 从哪个动词也可以看出小儿子的可爱?
师:“卧”是一个怎样的动作?
师:看他的脚丫,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读出他的快乐!(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赏“剥”
师:你再看,他剥了那么多莲蓬,自己吃得了吗?还会给谁?
师:怎样给呢?
小结:此时,酒意正浓,聊意正兴,这样的生活怎一个“醉”字了得?
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设计意图:想象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的温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剥的莲蓬给谁吃?”“怎样给?”这两个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拓展文本,感悟小儿的“趣”,进一步体会翁媪的“醉”。)
(三)四醉于“情”,情意融融
过渡:这里景美,这里的人更好(板书:人好)
1.师:聊完了美景和儿子,老俩口可能还会聊到自己。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师: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一起走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言此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醉啊!(板书:情浓)
3.师:显然醉人的不仅是这杯中酒、盏中物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板书:醉)
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4.师: 让我们也沉醉到这首词中去吧!(师领读题目,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教学中抓住“醉”字,四次品读,景、勤、趣、情,环环相扣,学生反复品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样的读才是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四、拓展练习,升华词情
过渡:看到这样的“村居图”,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描绘它呢?
1.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师:这朴素淡雅的村居生活令词人无限神往,也令我们赞叹不已!
3.配乐齐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细细的诵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