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熏陶感染塑心灵

作者:谢仁翠




  [摘 要]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语文老师更应该从语文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涉猎古今中外,触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广博性出发,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而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 师生关系美 文学美 精神美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和品鉴活动,而语文是一门最具生命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不仅能激发人的理智感和探索精神,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具有道德教化和心理保健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美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集体构建的一种理想的心理环境,这对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觉得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博学,还应该品德高尚,雍容大度,仪态温文,对学生说话要真诚而中肯。这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人文气质。曾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她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位美丽的天使,用文学的清泉、师者的雨露浇灌着我们的心灵。在她身上,散发着师者的光辉,笼罩着母爱的光环。她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一生的榜样。”读来令我深深地感动。
  连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让座……都被他们记入日记,嵌入心灵,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更能由此而培养起一种融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美。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与探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样融洽的教学氛围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循循善诱、连珠妙语、激情点击,再加上学生的心领神会、个性飞扬、灿烂想象,师生关系美就能得到尽情地演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能享受着融洽,乘御着轻松,品尝着快乐,愉悦地遨游在语文的教与学中。语文的生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飘落在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
  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它丰富的语言,不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它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再回过头来欣赏《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又多了一些意境美和朦胧美。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想象着一幅幅春景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肯定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幅绝美的画面。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意蕴的理解,还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进而保证了更有效的识记、再现和保持。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深远性。那些扣人心弦,触发情感的形象常常使人终生难忘,其效应更是深刻而持久的。
  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带着审美进入语文,就会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斑羚飞渡》的生命之美,《金黄的大斗笠》中的人性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着强烈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感悟和吸收着作品的精华,将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同时,又给学生积下深厚的文学的底蕴,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中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作家巧妙的写作技巧, 这些素养在学生的心中积淀、发酵、勃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我的学生涉书面就很广,他们经常与我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了一些苍白,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凝重,多了一丝轻灵。我把他们优秀的稿件打印出来,在班上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发表出去。这样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
  放眼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大到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小到日益不休的家庭矛盾,都在呼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善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又正是他们道德信念的萌发和确立的阶段,据说人的60%以上的道德行为习惯在九年级前后形成。在这一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播撒好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种子。让它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引领他们走上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生道路。语文老师更应该从语文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涉猎古今中外,触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广博性出发,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而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
  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无处不在,七年级的《散步》和《背影》中就折射出一种亲情美。我在上了这些课文以后,组织了一次活动课,主题为《父母的艰辛》。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父母的艰辛。在纷纷发言后,很多同学惶然省悟: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父母原来是如此的艰辛!课后有的同学给父母做饭,有的给父母洗脚,有的给父母写了一封信,结果引出了父母的真情流露,学生也感受到了父母的真爱,增强了与父母的勾通和理解,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它能滋润人的心田,引导学生平和心态、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生命之洲洒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