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综”在何处
作者:崔益林
“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果不适当延伸,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所有命题者所形成的共识,所以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题中,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题,显得是相当之多。比如像2007年安徽省的第19题,虽然考查了学生课内阅读的情况,但更多的还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再比如2007年甘肃省的第28、29题,既考查了学生课内掌握对联知识的情况,同时又考查了学生怎样将对联知识运用到具体题目中来解决具体题目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不少省市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考试题中,命题者既注重考查考生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查学生课外掌握知识的情况,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妨拿2007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第3题来具体说明这一问题,题目是这样的:
3.学校举办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主题的 “语文活动周”,你和班里的同学参加以下几个板块的活动:
【语文纠错】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同学们寻找生活中使用语文不规范的例子,在校园网上发布,如:
“即来之,则安之。”(出版物)
“招聘启示”(街头广告)
(1)请对这两个例子进行“语文纠错”。
【名著有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学习语文要多读名著。活动中,同学们读名著、谈名著蔚然成风。
(2)写出《水浒》中最值得你期待的一个精彩故事,并说明理由。
【社会扫描】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有同学关注到了身边的标语,并引发了一场讨论:宣传标语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标语确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但也出现了不少奇怪的标语,如“今天,你税了吗?”“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光纤没铜,偷也没用。”
(3)请选择其中一条标语,从内容或语言等角度作简要评析。
很明显,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课内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考查了学生掌握课外知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考试形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同时对未来参加中考的学生又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三维度课堂教学目标的综合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度课堂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明显,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目标里,在第一个方面已经作了讲述,这里就不再赘述。至于第二、三个教学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中也是表现得很突出。比如200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第5大题,就是考查了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尤其是南京市的中考试题第2、3、4、5题,不仅考查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另外像常州市的第5、6小题,也都具有考查学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这里不妨来看一看2007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试题。
狂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歌迷杨丽娟,终于在今年3月25日与刘德华合影,但长期支持女儿狂热追星的父亲杨勤冀第二天凌晨却以女儿只能同偶像合影而无法与偶像好好聊天为由,留下遗书一封跳海自尽。此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由此,学校准备举办一个“远离病态追星”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除了杨丽娟事件,你还知道哪些“病态追星”故事?请写一个。(不能出现本校校名或人名)
(2)你认为该怎样医治“病态追星”?请向有关部门或个人提出两条建议。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很明显,这是在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考生在答题时都必须带着很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去完成这类试题。
综合以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的“综”的特点,这种以考查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考题,正是由于它 “综”的特点,在今后几年内还将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训练,更新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切不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新鲜的题型等闲视之,甚至蜻蜓点水,一语带过。
相信这种以检验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探究精神的试题,因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知识的综合性并且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将会日益受到命题老师更多的关注,也必将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