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刍议
作者:黄桂玉
(一)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在鱼塘上放养些鸭、鹅,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景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学生打五折,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着眼实践,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