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运用“诱思探究”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
作者:胡忠杰
(三)提高诱思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还要讲究教学策略
1.具体化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能像讲自然科学那样辅以实验,又不能像数学课那样进行公式推导,它主要靠抽象力。科学需要抽象,但科学又最怕抽象。认识的全过程要经由“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贯彻,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如何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所谓具体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例如说一个人“美”,如果从概念到概念,说某人非常漂亮,貌若天仙,给人的还是个朦胧的印象。如果从头发、眉毛、嘴、牙齿等多方面规定,头发怎么样,眉毛怎么样等等,就能给人一个具体清晰的印象。有古典小说是这样描写的:“云鬓轻拢蝉翼,峨眉淡拂春山,朱唇缀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其中没有一个“美”字,却给人一个可感觉的“美”的清晰印象。
譬如哲学课讲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如果教师只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概念中转,从概念到概念,说“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正确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主体对客体歪曲、颠倒、虚幻的反映而己,错误的意识在客观世界中也能找到它的原型”等等。这里教师讲授的知识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教师讲的是否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就难说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可能未能指向你的讲述。从一定意义上说,最好的教育形式是要使受教育者不感觉到在受教育,这就要讲究教学艺术。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启发了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自己得出有关结论:意识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对世界的反映,不仅取决于被反映的客体,还取决于反映的主体,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知识、经验等决定的认知结构不同,对同一客体会有不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样学生不需要死记,对所学原理却留下了深刻印象。
2.体验性策略。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如探究“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题时,有感于传统教学说教成分太多、联系实际不足、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大胆进行了诱思探究教学。首先,关于“消费”,学生都有一定生活体验并对此形成了各自的认识,学生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家庭和的社会关系诸方面,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把认识比较一致的同学组成合作组,针对消费观是否是自己,个人的事,对现实生活中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现象,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否需要发扬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有过消费体验,所以个个跃跃欲试。首先让学生自主发言,从自己生活中列举消费实例→分辨消费现象的区别→归纳消费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观(摈弃什么?提倡什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对家庭消费与生产、家庭消费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的认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对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自述、讨论、交流等环节互相交融,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教师引导、点拨,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学生的认识由浅人深,由感性到理性,形成了科学正确的认识。最后,进一步提出如何落实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反思,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是课改的一大亮点,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的能力,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节课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高。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昏昏欲睡的学生动起来了。这堂课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师生一起分享、理解,进行平等的精神交流的过程,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分析自己的消费情况等等,既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又使学生的主人翁的意识增强了,学习激情得到保持。
政治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属于德育范畴,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很难收到实效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树立新教材观和学生观,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得知识,才能使学生在沟通、争论、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