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刍议“形象教学”中的情感动力
作者:宋培迅
(三)“形象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积极情感形成中的作用
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刺激信号(即客观刺激物以某种表现如声音、文字、图像或现场情景等形态对学生的刺激)。二是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学生对刺激信号的认知基础决定信号是否在主体中产生信息的基础。学生接收信号后,要易于产生近新知识的信息,所产生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比如,对还没学习“数轴”的学生来说,当向他出示一条带有箭头的线上有一些点的信号时没有获得其中的信息,而对于已学习“数轴”的学生来说,他所获得的这个刺激信号所载的信息就不仅仅是那个图形“信号”了,所获得信息就是规定了圆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数轴了,还可赋予他与有理数成一一对应关系的信息。当学习实数后,又将赋予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成――对应关系的信息。学生所获得的刺激信号并不就是信息,信息涉及到对信号的接收理解、翻译和转换的过程,因此,给予相同的刺激,不同的学生特点有不同的反应,将会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进一步的学习所起的动力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就是设计符合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环境的近新知识的刺激情景,使学生易于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理解的信息,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探究新的知识产生动力。这里特别强调“符合学生特点的刺激情景,(符合)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学生特点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认知环境、认知心理规律等。比如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别,其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包括其认知心理都存在一些差异;同样是农村孩子,像当前我校快、慢班的学生特点同样不一样;就不分快慢班,各班也存在差异。那么教师所设计的是普遍学生都易于通过信号产生信息、形成积极的、对学习的知识探究有促进意义的情感体验,才是有效的。如果所设计的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景,学生无法将“形象”信号转化成信息,学生见到的也只是信号,无法理解的信号对学习是无益的,或者不会形成积极的体验,相反由于无法理解,产生抵触的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更是有害无益。
总之,“形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人的生活实际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近知识形象,通过对其刺激的反应产生积极的情感动力,促使学生积极有效的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教的策略,又是学的策略,有利于为学生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