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作者:吕桂芝
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因此,数学阅读也不等同与语文阅读,具有自身的特点。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因此做习题时要求认真细致、反复推敲、勤思多想;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灵活转化习题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等,这些对应用题的教学尤为重要。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演算步骤、解题的方法与技巧,而忽视对数学阅读的指导,使得文本语言无法正常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在平时作业或考试时,不愿如此繁琐地伤脑筋,根本不进行阅读。 如这样一道题目:仔细观察下面的算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答案。 3×3=9 6×6=3613×13=169 ; 2×4=85×7=3512×14=168 。①直接写得数: 25×25=625 24×26=( ) ②如果㎡=a,那么(m-1)(m+1)=( )像这样一道题目,需要学生观察算式,发现前三个算式与后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就完全是考察学生对数学、对数字的感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了。如果阅读能力不强,就只能是靠列竖式来解决了,而对第二小题,只能是抓耳挠腮干着急了。更有部分学生因此而丧失做此类题目的信心,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造成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社会发展需要阅读型的人才。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数字化,不具备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近年来,与实际关联紧密的题型,已成为数学考试题型中的新亮点。如阅读改错:(在原文上修改) 黄武斌叔叔连续工作几天没有休息实在太累了,当他睡醒太阳已经偏西,看看时间是下午四时。他赶紧开动摩托车,摩托车以每小时45米的速度回到单位。他的办公室在三楼,足有10千米高,由于疲倦登上办公室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天气炎热,他感到口渴,于是随手把一瓶容量为500升的润田纯净水喝光就马上开始工作,埋头苦干终于把所有事情办妥才下班。下班后来到水果店,看见苹果又大又新鲜,每个重200千克,挑了两个高高兴兴回家去。 阅读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马上就能看出这是单位名称出错,可也有部分学生对此类题型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样又如何能考出自己满意的分数呢?
那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呢?
1.老师与学生应重视数学阅读,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做阅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阅读课程的开发者,主动地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
2.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数学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让学生慢慢养成数学阅读习惯。要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达到愿读、会读、乐读三种境界。
3.在阅读前老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害问题,列出提纲或编制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4.阅读后应及时交流、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与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形成正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