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爱的教育
作者:田士芳 滕彩虹
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当青春年华,生理上的迅速变化常使他们情绪烦躁,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为了调整学生这种情绪上的通病,笔者特意在学生的周记本上设计了一个“与老师说说悄悄话”栏目,它不仅使学生难以言传的情绪得以表达,还可以让老师借助于评语和学生交谈,加强师生情感。如有的同学成绩很低,自己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说“我怎么这么笨,老师,我对不起家长,也对不起您”等等,笔者就给他留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成绩的不如意,只是暂时的,先不要和别人去比较分数,只要自己能够战胜自己一点点,就是你最大的进步,我们共同期待着!”有的同学为运动会上没有为班级体争得荣誉而伤心,就用这样的评语安慰他:“这份仅有的荣誉上凝聚着你多少汗水啊,这一点老师和班里的同学都记得,别难过,下次运动会看你的!”这样的评语看起来一般,但是学生却非常在乎,他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是理解他们的。老师越是信任他,他学习就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就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老师再辅之予帮助,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最崇高、最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有一个学生转入笔者所带的班级,他上课心散,不爱发言,对学习缺乏信心,对父母、老师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多方了解得知,原来他的父母关系不和,于是找他谈心,赢得了他的信任。他终于愿意说话,人也自信多了,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甚至还说:“老师,只有你才能关心和理解我,我一定要争气,决不辜负你的希望”。
就如冰心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只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那么教育学生的目的便达到了。但是,爱学生不是纵容学生,也绝不是不讲原则。中学生大多数处在少年迈向青年的过渡时间或青年初期,此时他们希望独立但又不能完成自立,要求民主又缺乏主见,渴望交友又不知如何交往。由于受到文化知识水平、伦理道德认识、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往往暴露出自控制力差的特性,出现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等违章违纪现象。此时老师如果一味地走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和成功教育路线,将宽容视为纵容,将包办视为关爱,将关爱视为溺爱,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出现的往往是廉价的表扬,听到的是泛滥的掌声。在这种错误的“关爱”下,学生的心理素质会越来越脆弱,变得固执、任性。教师所谓的“爱”就变成了“糊涂的爱”,会导致学生的虚荣心加强,成绩下降,甚者使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下降。所以,老师一定要根据各人的个性差异,摸清根源,设计最佳教育方案,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爱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相容。老师要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愿我们在无私的师爱,真诚的师爱,公正的师爱中做好这个“神”,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用无私的爱筑起现代化成功教育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