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马 宁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核心概念:百家争鸣
重要概念: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仁政,民本,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性善论,性恶论,王道,法治
基本概括(理解):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孔子仁政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同时是不断发展的,其中蕴涵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王道和霸道相融合说明荀子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基本问题: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
·归纳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指出其继承性和发展性。
·儒家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建议活动
·列一个表格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从儒家人物的代表作品中搜集一些格言警句,研究讨论它们在上述相关概念中的体现。
行为表现任务:
做什么:把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比较。
为什么:目的是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以把握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创新。
效果如何:撰写一篇条理清晰、富有见解的小论文。
其他形式的评价:
·对于上述基本概念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客观测试和考查。
(四)当前历史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当前历史概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讲解历史概念,草草勾划了事。二是不会讲解历史概念,绕来绕去不知所云。三是重史实概念讲述,轻理论概念阐释。四是史实概念缺少理论分析。
鉴于此,历史学科概念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1.根据历史概念内涵不断拓展的要求,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的矛盾(如“统一战线”)。
(1)在概念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概念,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
(2)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给学生明确地指出该历史概念是发展变化的;
(3)当下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该历史概念在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进行研究,找出异同。
2.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的要求,处理好概念教学由浅入深的关系。
(1)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时选取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般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针对人认识规律的顺序,一般情况下要使学生在掌握足够的具体史实的基础上再分析概括而形成明确的概念。
3.研究不同层次概念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处理好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1)史实概念是理论概念的基础,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理论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各种概念、各个概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讲述单个概念,必须使众多的历史概念系统化、条理化。
4.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处理好概念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1)概念的引入要注意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可采用直观引入、旧知识引入、生活常识引入、时政引入等。
(2)概念的讲解要注意运用正反例的辨析(遵循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策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剖析关键词、分析概念的正反例证、变换本质属性的表达方式、对近似概念进行辨析等)。
(3)概念的运用要注意抓好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可采用课上学生自举实例、教师典型例题解析、错题反思、课后巩固练习、单元练习等多种形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