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关于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作者:袁宏波




  语文学科能力是综合能力,它具有众多特征: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这些特征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快捷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
  笔者近几年来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不太乐观。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式更应多种多样。
  
  (一)利用作品本身的“空白”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人们对尚不完整的事情,总是努力作出种种猜测使之完整,这就是所谓的“完形心理”。因而文学作品总是留有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这种发挥、想象就是一种再创作。阅读教学也要留一些“空白”,在整体完整、不影响主题表现的基础上,故意切断某个环节,激发学生去补充和完整,然后求异存同,获取较为文本的认识。
  最典型的像《孔乙己》,小说中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后再没出现过。小说最后结尾是这样说的:“我到最后终于没有见过孔乙己,大概他的确已经死了。”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余地。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努力推断并续写出结尾。当然,由于认识与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续写必定会呈现多样化,这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它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在新的创造中获得了对作品更深的理解。
  又比如《变色龙》,小说结尾写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得知狗是将军哥哥的时,迅速变色,又一次责骂了赫留金,离开了广场。接下来故事又该怎么发展呢?奥楚蔑洛夫接下来会到哪里去呢?这又是作品留给我们的空白。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总之,利用文章空白进行训练,实际上以学生求全求佳心理为前提条件,以达到形成创造性的阅读结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正确的批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
  疑从何来?从学生的仔细阅读与思考中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仔细阅读文本,才能于细微处有所发现。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文中作者那种“故国之思”以及“淡淡的愁绪”,学生很难理解。我正在寻找最佳突破口时,一个学生插话了:这里怎么问答牛头不对马嘴?我赶紧抓住这一句话引导学生齐读“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并引发学生讨论:作者为何这样写?为何在这里故意出错?学生查资料后作出了答案:“金陵”是明朝的留都,表明他们与作者一样是身在清朝却不忘前朝之事;“客此”,表明他们与作者一样是寓居此地的游子。这样写,既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抒发了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之感。再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崇祯五年”的计年方法也就简单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深刻多了。阅读材料时,语文教师就是要抓住这些细微处,让学生区别、感悟,学有所得,提高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树立自己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要对学生的“自圆其说”给予宽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当讲到“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我问学生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当时的“我”是否轻松?本来我想让学生讨论一下就拿出参考答案。没想到学生讨论的结果五花八门。有的说,他其实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也有的说,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表现父亲真挚的爱;还有的说,他买橘子是很辛苦,但他觉得已经尽了父亲的责任,心里很安慰,所以轻松……虽然他们说的与标准答案不完全一样,但是只要学生说得有理,为何不能接受呢?培养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不断地加以修正,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同一篇文章,同一件事所蕴含的事理往往是多方面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挖掘出不同的意义。在上课时,尤其是写作时,我们可以多进行这样的思维游戏。
  如在教学完《愚公移山》一文时,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写写读后感。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从愚公的精神来看,挖山不止,值得称道,可用来赞扬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而从愚公的做法看,“搬山”投入太多,工期太长,收效太微,少慢差费不如“搬家”,可用来批判那些思想僵化,不重实效的人。若将两方面的分析结合起来,论证“干事业既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方法”,不但新颖,而且全面。
  再比如,鲁迅的名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自况,现常用来比喻索取少而贡献大的人,意在赞美人的高尚品格;如果换个思路,将本体变换为从事写作的人,就有了新的含义:作者占有原始材料,加工出来的是艺术精品。意在强调作者工作的意义和艺术加工过程的作用。岂不新颖而别致?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取材料某一明显的含义频频用于文中,这样就使很有生命力的材料变得陈旧了。所以,在指导学生分析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中,让他们就某个材料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挖掘出其多方面的意义,给旧材料以新的认识,给一个材料以多种认识。这样,一方面“枯树发新芽”,标新立异,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增加了材料的使用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件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着眼于有较强的创造性能力,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要抓紧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当然,这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需要教师的自身积累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