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如何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王德阁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营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本文从构建“自然和谐”课堂氛围的三个主要因素入手,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搞好数学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仪表与教态 教学语言 自然与和谐
  
  数学教学的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数学教学中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细思这些失败,与当时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或过于随便、处理过程不够自然有很大关系。可以明确地说,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和内容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的状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营造“自然与和谐”的方法。
  
  (一)教师的仪表与教态
  
  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即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款式过于奇特,与众不同,在课堂中就给学生以“鹤立鸡群”之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同时,这种师生服装不和谐容易造成学生“不融老师”的心理,自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长衣大袖,拉拉沓沓,甚至满身污垢,敞胸露怀,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气氛懒散,出现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
  另外,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切不可在学生面前显得有气无力,或显得心情不愉快。开始讲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的气氛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显得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在运用手势和站立、行走上要处理得体。手势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可多,也不可无。动作自然,不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站着讲,也可以边越走边讲。但在一个地方站的时间不可太长,并且要注意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站立时要给学生一种轩昂、自然、生气勃勃的印象。行走时可在讲台上行走,也可走下讲台。但应显得从容不迫,并且要根据板书的多少决定行走的多少。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炼。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
  语言简炼,就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要言不烦,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利于发展智力,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以减轻课外负担。
  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才能形成语言教学的最佳节奏,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学生听课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掉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给学生讲述的知识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就必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讲课声音太低,有气无力,声淡音微,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由于过多地需要“有意注意”来维持听课,很容易疲劳。
  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原则。然而,反思目前在课堂进行的启发式教学,往往在一个不自然、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大有装腔作势、做表面文章之味。有时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识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造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有时又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功夫,暴露思维过程。
  3.课堂提问或是有疑而问,或是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防止“无病呻吟”、无故发问。多个别发问,少集体作答;多给学生思考,不草草收兵。要照顾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提问,要重视提问的作用,切忌问题提得过深、过全、过多。
  4.教师应自觉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启发式教学未按原定方向进行时,教师应沉着、冷静,做到顺水推舟,不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换一种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自然、和谐,内容上的舒展自如,与教师的仪表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密切关系。而怎样使课堂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保证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