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激活课堂 激发思维

作者:宋秋荣




   [摘 要]伴随高中新课程的普及,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变革,自主、合作和探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以恰当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以活动为引导促进动手操作,使学生成为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激活课堂 激发思维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启发学生思维,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参与实践。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需要教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
  
  (一)以问题为载体,引领主动思维
  
  “没有问题的教学”,正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训练思维能力,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应当让课堂存在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如以电解原理应用为例提出问题,上课时打出三种装置图的幻灯片:A.铁和碳相连插入氯化钠溶液中。B.铁连正极,碳连负极,插入氯化钠溶液中。C.铁连负极,碳连正极,插入氯化钠溶液中。先让学生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电池并说出根据。然后按C装置在U型管中进行电解试验。观察几分钟后铁钉端溶液变红(滴入酚酞)两极都有气体产生,石墨电极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设问:①两极产物各是什么?写出电极反应。②若不知电极和电源连接方式,怎样确定电源正负极?回答后引导学生质疑:①溶液中OH根离子是哪来的?②观察两极时,为何阴极产生气体比阳极快?③活泼的铁为什么没被氧化?学生开展讨论后再设问:若把铁和碳电极接反进行电解情况怎样?此时按B装置进行演示试验,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思维品质,也学会了学化学的方法。通过以上问题设置,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学生始终积极思维,大胆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说思维过程,说自学体会,说存在问题,说不同观点”。通过教师的启发,再让学生思考这些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归纳。这样师生同说,说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以活动为引导,促进动手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比通过其他感官而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保持时间也长。这就要求教师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空洞说教,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化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对做化学实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要克服惰性思想,改变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陋习,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例如,“同浓度的盐酸、醋酸的导电性哪个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做实验,不仅深刻认识了强弱电解质导电性不同,而且还能发现新问题:溶液中还产生气泡、溶液呈蓝绿色(做导电性实验时用铜作电极),这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顺势而为,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激励学生探奥索源,寻求真理。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培养了学生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亲手做一做,真理就在我身边”。教师应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选择实验为学生必做实验,同时挖掘教材中能够做而未安排的实验。如笔者在讲二氧化硫性质时,演示了二氧化硫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三氯化铁溶液中,以及二氧化硫与硫化氢溶液的实验,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强还原性及弱氧化性有了较深的认识。
  另外,开展化学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物质结构知识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抽象知识。其中有些微粒既相似又有区别,且易混淆。教师可开展化学活动课,引导学生亲自制作某些物质结构模型、认识其真实结构,力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如白磷和甲烷均为正四面体,分子结构有何区别?氨分子和白磷有何区别?让学生回家拿来萝卜、牙签、小刀、棉花等,自己动手制成白磷、甲烷结构、氨分子的结构,使学生清楚知道共价键数目、键角方向等方面的区别。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锻炼了学生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