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引导: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催化剂
作者:谢金慧
(五)在事件反思中引导
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偶然的事件,这类事件看起来不过是一件件小事,然而细究起来却蕴含深意。教师要在这个时候及时引导,让学生进行反思,即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实质或背后。经过反思,学生的作文不再停留于运用好词好句描写见闻这一层次,更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文章的层次得到了提升,鲜明的个性在字里行间得到充分的张扬。
记得有一次,有一对不知名的鸟儿在教学楼的树丛里做窝产蛋。雏鸟孵出后,学生们很是喜欢,于是一会儿去看看,一会儿又去摸摸,一会儿又有人为它们做了个遮雨的顶棚,老师们多次阻止也无济于事。最终有一天,雏鸟死了。笔者发现了这件事,就和学生一起讨论雏鸟死亡的原因,并让学生说说人类到底应该怎么和动物相处。当学生发现雏鸟的死亡竟然源于他们过度关心,他们从心里感到非常后悔,同时也明白了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爱动物的行为。他们的习作中写下的不仅是一件事情,更是一串串思考。如《距离营造美》:“我总以为和小鸟玩玩会让鸟儿更快乐,可是我们的好意却害死了小鸟。我看着那只空空的鸟窝,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师说,我们与野生动物相处,应该‘小心翼翼’地与它们保持距离。我想老师说得很对,小鸟是野生的,它们有它们的生活和世界,要是我们不打扰它们的安宁,可能它们已经长出了羽毛,学会了飞翔。”
可见,在这样的习作中,学生在反思。他们眼光已不仅仅停留在“雏鸟死了”的现象上,而是深入到了实质中,写出的作文,深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六)在多元评价中引导
在评价中对学生的见解持肯定态度,引导其继续对事物进行探究与思考,这是一种赞同型评价。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当思想情感产生偏差反映在习作中时,教师可采用一种“商榷型”评价,用商量的语气来进行引导,这样既不会落入说教的旧窠,又用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由此产生新的写作思路。对于学生在习作中记录的趣事,教师可以在评语中与学生聊天,通过“聊天型评价”这种方式来使学生发现表达独特情感的乐趣。
学生小青平时作文一般,有一次她在周记里写了她新养的两只小猫,这篇日记她写得很是特别,把小猫当作孩子来写,喜爱之情跃然纸上。于是笔者在评语中也谈起了自己小时候养猫的经历,写得比她还多,同时又表扬了她善于观察与联想。日记发下去后,笔者留意到她津津有味地读着那些评语,笑容不时地浮现在她脸上。后来,她更是留意观察这两只小猫,记录下不少小猫在生活中可爱可亲之处。当她的这些日记在校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后,她对作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
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的身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放低姿态,作为一名参与者加入学生的讨论,不再对句法和用词过度挑剔,不再板起脸来对学生进行说教,不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采取包容的态度。
(七)在作品展示中引导
在班级的后墙上,笔者开辟了一块习作园地,名为“七彩文苑”,在这片园地中,常常展示一些学生颇具灵感的习作和片断。在这里,同样的写作材料却能展示出不同的思想,颇有点“百家争鸣”意味。当新的习作张贴出来时,很多学生会驻足观看,笔者就趁势对这些作文进行点评。
如前面提过的《牛》的习作,在没有张贴之前,故做神秘地对学生说:“今天我在张贴新习作之前先要让同学说说,如果你看到一头老水牛带着一头小牛犊,你会想到些什么?”当学生纷纷说起亲情、母爱时,我说:“是的,我也和大家一样,当看到这一情景,脑中想的也是这些,这些都是没错的,写出来,都可以很精彩。然而,有一位同学,她却联想到了性格暴烈的斗牛,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看了这篇习作就明白了,对同样的一件事物,她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思考的,我们平时应该怎么看待事物。”习作展示后,学生们都说:“原来作文可以是这样的,同样的见闻不一定要写同样的东西。我们以后也应该多想想那些看来的、听来的东西。”
作文个性化写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只有教师把学生个性的“初芽”当作珍宝一样地呵护时,个性化写作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通过实践,学生的作文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喜人场面,写作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有多篇习作在报刊中发表,并在几次征文和现场作文比赛中获得不少奖项,这真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刘云生.放飞我们的心灵[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6).
[4]张田若.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向美术老师学习[J].小学语文教师,2007,(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