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郭瑞通
(一)明晰创新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而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二)激发创新欲望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9整除吗?”“你知道为什么砖头的形状要做成长方体的吗?”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提问的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萌发了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同学说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并提问怎样可以测量,当学生提出用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问学生:“圆形的水池可以立起来滚动吗?”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再一次提问:“如果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这个旋转出来的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层层设疑的提问,既是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又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教师借助提问,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学习中去。
(三)亲手实践操作,点燃创新火花
实践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的活泼、敏捷是密切相关的,切断动手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难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说起。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把操作与思维的训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创新能力在操作中不断形成、提高。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分割成16等分的圆形纸片,运用割补、拼凑、转化等方法,把手中16等分的圆形纸片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并写出计算方法。学生自主动手兴趣很高,有的学生摆出了类似课本例题的长方形,有的却摆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最后简化得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展开创新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2米,宽1.5米,高1米的长方体切成3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多少?”题目既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切,从哪里切?因此,题的条件、解题策略、答案等都是开放的,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锐意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五)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再创造”。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老师不示范,不包办,充分让学生亲自去操作,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思索,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拼搭”时,向学生提问“四种不同的形体,哪些易堆牢固,哪些不容易堆牢固,用长方体、正方体操作的同学很容易堆好,用圆柱体操作的同学,经过一番努力也可以堆好,而用球操作的同学,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几经周折,终未能成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为创造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把各个环节和各种教育方法有机、紧密地融合于一体,而且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争取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