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
作者:张 燕
(一)准确精练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如 “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忽略了“某一面的面积”这一前提条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们每个人也是轴对称图形”之类的语言很自然的就脱口而出。同样,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分数都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大约”、“差不多”、“多(少)得多”、“多(少)一些”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同时,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编硬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平移”讲成“平行移动”,不能把“三千六百(3600)”说成“三六零零”。
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教师要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
(二)富有启发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例如,在讨论一道估算题时,先在情境中出示两个数据:复读机542元、单车387元。“你们想要这两样东西吗?”“买这两样东西,你们估估要多少钱?”“还有其他的估法。”“这也是一种估法,但与前面相比,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怎么列算式?”“542+387=929是这样吗?”“老师把算式中‘=’改写‘≈’,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新符号——约等号。”“它很漂亮,你们想一想,它像什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他的方案很有道理,谁还能补充?”“谁来试一试?”“相信有不少同学能把图案画得更美丽。”“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三)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同时,数学教学语言还应有幽默感,以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也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如有位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老师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出1/2,可有个学生却折出了1/4,老师并没有责骂她,而是借题发挥,积极地评价了这个学生:“老师要感谢你呀,你的想法真是太有创意了!你不仅想到了用折纸的方法可以表示1/2,还超前学会了如何表示1/4,真不错!其他小朋友想不想学学她?来,动手试试你们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这里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也激励了其他学生。
(四)数学教学语言的层次性
一个班里总有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类型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面面俱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才能照顾全体学生,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教学语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爱好、意志、性格的差异,使学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愉快得接受,积极的响应。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效果。特别是对学困生,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一种积极而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教师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有声语言,还要提高无声语言的运用技巧。首先,教师眼神目示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虽未闻其声,但能感其意。教师尽管表面上没有和学生语言交流,但一个适当的眼神,远远超过语言的作用。教师微笑的眼神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鼓舞,教师不满的眼神能使违反纪律的学生感到负疚。其次,动作手势具有活教具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往讲台中间一站,使学生有“拨开云雾见明月”的感觉。再次,如果教师举止得体、高雅大方,不仅能表示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水平,而且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