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李春虹
4.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指导。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成就行为的指导和帮助是必要的,但这种指导也要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常常会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某个学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班级其他成员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这种间接的压力更会使该生感到自卑。因此,应在必要时对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
5.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如把握好教学内容和考题难度等。教学内容和考题的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做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并影响其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难,势必使学生重复失败体验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尤其是经过刻苦努力后仍旧失败,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他们就会在学习中丧失自信心,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简单,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就会沾沾自喜,得出自己能力强的归因,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依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把握教学内容或考题难度,既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又使他们认识到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持续稳定地发展。
总之,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归因理论教育学生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归因,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美)RobertSlavin.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美)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教育心理学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英)David Whitebread.小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