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略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作者:刘云波
(三)实践总结是知识深化提高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认识和结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上好历史活动课,将会推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高中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的不同,在这一阶段,学生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经验为目标。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掌握具体的知识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更多的史实,而是为了研究问题和论证观点。对他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际意义方向发展是适宜的。应该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而不应太计较于出多少成果。由此看出,深受高中学生欢迎的、灵活多样的历史活动课更能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是高中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契机。
所谓历史活动课,主要指在历史教学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其精神实质是“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与商量活动计划。这样,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历史、在历史中体现生活。通过历史活动课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进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筛选、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动机来解读课堂,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多次以历史活动课为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阅读实践的指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给学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可把部分教材下放给学生,在自学小组内自学,自学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或要求又分为以下两种。①自学讨论课。对某些教学内容,需要作较细致的研究或对某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作较深入探讨的教材,如“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便采用这种方式,可提出“霸权政策与冷战政策的关系?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评价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为何包括苏联和东欧”等问题,让同学充分发表意见,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学效果。讨论前先由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充分做好讨论准备。讨论课先由一个小组的几个成员分头作汇报,提出自己的基本意见,然后全班同学在上述基础上,质疑问难补充订正,最后教师进行补充、修正、总结。②独立阅读课。对于一些学生自己可以读懂,内容线索清楚又无太多须深入探究的课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课,便采用这种方式。首先印发一个自学提纲,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自学课”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说:“过去老师把知识一个劲地往我们胃里塞。即使是山珍海味,也尝不出滋味,现在由自己咀嚼,自己消化,虽是粗茶淡饭,也觉得香甜。” 学生为什么这样喜欢研究性学习中的“自学课”呢?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自学课使他们跳出了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自学课上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阅读,自己体会,利剑从磨砺中出,收获从耕耘中来,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知识的用处,增强了学习信心,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第二,便于学生解放思想,展开争论,促进了对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习的深入探讨。第三,在自学课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工具书、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有些同学为了准备自学汇报,差不多调动了他所有知识。使出全身解数。提问题的人对怎么提得准、应该怎么回答都要充分考虑。可以说,自学课让学生进行了综合性的能力训练。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同样大有可为,是开展素质教育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