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乡镇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作者:李尚明 韩歌萍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要形成学校特色,必须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体现学校的特色。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形成的一种具体表现,或者说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追求之一就是学校特色的形成。
2.养成学生个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高目标。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一股“个性化教育”思潮,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更是确认了这一思潮的强大生命力。教育改革提倡个性的全面发展,尤其强调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和才能的个性,“尊重个性原则是教育改革中最主要的、也是贯穿在其它各条中的基本原则。”个性,也可以称为差异性,为了养成这种差异性就需要对每个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在现代学校中,由于“国家意志”日益凸现,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成了国家对其未来公民进行“社会化”的基本依据,每个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个性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想学的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安排,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别化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前,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初中没有正确把握校本课程这一基本追求,校长只是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来开发校本课程,更没有按照课程开发的程序进行开发。既没有学生需求分析,也没有课程评估,只是想当然的设置一些课程,让学生选学。即使学生对学校列出的课程没有一门感兴趣,也得选几门,否则,不能毕业。从本质上讲,这样开发校本课程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期望的,它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课程的实质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养成学生的个性,不认识到这一点,校本课程开发就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达不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体系中的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直接相关的。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体制大体可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学校自主制三种类型。这三种体制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权力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都不适应当代学生与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优点是:能够加强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规划和课程改革的领导,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课程计划,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缺点是:过分强调统一,不能适应全国各地复杂的具体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体制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尽管我们强调地方分权、校本开发,直到现在中央集权依然是主要的,但很显然,它不但已不是唯一的课程开发方式,而且其相对作用也呈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把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作为唯一的课程开发形式的框框,合理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开发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开发意义上讲,其根本区别是开发主体不一样。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决策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主体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课程需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发一样,是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开发要树立整体观念、系统思想,把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开发计划之中。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的理念,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不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化、校本化。
(注:本文系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课题“贫困地区乡镇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号:SJJTB0628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3.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84.
[4]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01.
[5]南京师大教育系.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2.
[6]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4.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