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程背景下对新教材功能的再认识及应用
作者:王 锋
4.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科书的编制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但由于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所处环境、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一种教科书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弥补教材在实施中的不适应性。课程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其实质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教育教学服务。其他课程资源都可作为教材在实现新课程目标时的有益的补充,它们的选择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标准,但实际上还是要从教材适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出发,以教材现有的资源为中心,最好选择能根植于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最为直接的是近态资源包括教师用书、其他版本教材、教辅资料、备课课件、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它们是与教材关系最为密切,最容易作为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得到应用。此外,远态的教学资源如开展课外活动课、课外阅读课、校本课、课外参观、专题报告会和课题研究课等,也能大大促进新教材作用的发挥。
总之,新课程更明显地体现了教材的价值不在“控制”教学,而是作为服务教学的课程资源,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最基础、最便利的资源。作为新课程基础的新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同时,作为新课程另一重要资源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更要发挥能动性,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如果说课程专家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批判性使用则可谓“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俞红珍.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3]薛青峰.实施初中化学新教材所引发的变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