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讲述及评析

作者:吴建英 唐铁生




  师:是啊,此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
  (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不着急,好的词儿,特别的词儿,是需要慢慢去品的。联系刚才的感受,联系母亲那一首首歌谣再想想。(生沉思片刻)
  生:从“芳香”我感觉到母亲的声音甜美、柔和,像花朵那样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师:你的感受很独特!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生:芳香一般指嗅觉,这里讲“芳香的音韵”,是一种通感。因为这美妙的音韵和芳香的花朵一样让我感到如痴如醉。我觉得这是作者高妙的写法!(全场掌声)
  师:是啊,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教学这一板块时,笔者设计了三次有梯度的朗读引导。第一步,通过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一个诗意的世界。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读出“芳香的音韵飘满小院”?从而找出了存在张力空间的“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二步,让学生想象画面: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从而把文体平面的文字立体化、形象化,架设感悟的桥梁。学生描述出一幅幅快乐、温馨的画面后,指导学生进行移情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加入自己的体会,感悟又深入一层。在此基础上,继续引领学生对“芳香”这个点进行感悟:从“芳香”一词品出了什么?经过前两步的铺垫与品读,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在品读引导下,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对文本的感悟中,他们的悟性与灵性都得以充分开掘,在心领神会中朗读也就进入真正的妙境。
  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学生自由读。)
  师:“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七月初七,无数只喜鹊搭成鹊桥,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他们深情地望着对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生:我仿佛看到嫦娥腾云驾雾地向月亮奔去,衣襟飘飘,美丽无比。我飞到月宫,看见吴刚正在砍树呢!
  师:多么奇妙的神话故事,都让“我”飞到天上去了。母亲就是用那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边出示,教师边深情朗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生:因为在作者的心里,母亲是最纯洁的,就像玉石一样晶莹,非常完美。
  生:母亲很漂亮,很善良,再加上穿一件白衣服,在月光的照耀下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了。
  生:我觉得此时的母亲在孩子眼里就像圣洁的女神。
  师:月光下的母亲是那样圣洁,“我”对母亲充满敬佩之情!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生:因为母亲常常在月光下唱童谣、说谜语,给了我启蒙,所以用《月光启蒙》。
  生:因为母亲常在月光下唱童谣,在月光下启迪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为“我”成为诗人奠定了基础,所以课题用《月光启蒙》。
  生:因为母亲在月光下教导他,让他一颗混沌的心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师:是呀,是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齐读)。
  师: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章最后写到——(出示: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齐读。)
  通过语言描述,笔者再次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行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学生跟着母亲的故事飞向夜空,看见了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情景……此时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是那样圣洁美丽。学生一句句地朗读,一遍遍地感悟,一次次地在构建自己心目中母亲的形象。他们完全浸润于母爱的情感体验中,对母亲形象的体悟逐渐丰富、完善,一个能说会唱、天资聪颖、勤劳、美丽、爱孩子的母亲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学生对“启蒙”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是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使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月光启蒙实则就是爱的启蒙,是文学的启蒙”。
  学生在种种感悟策略下,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走来,从作者的情感深处走来,从自己的心田走过。他们在教师提供的言语世界里,糅合了自己的生活积累、阅读积淀、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乃至创造灵性想象着、感悟着、实践着。学生感悟因与作者之文脉共搏动而流光溢彩。
  3.表达怀念之情。
  师: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师: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
  “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
  生: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母亲给我唱的那些歌谣、神话故事、谜语/想起了在母亲的怀抱里“我”是那么快乐,那么幸福/想起了母亲在月光下像一尊玉石雕像。
  生: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生我养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那些民歌、民谣启迪了“我”的想象/想起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轻柔,那芳香的音韵令我如痴如醉。
  生: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篱笆小院内月色溶溶/想起了玉石雕像般的母亲/想起了母亲温暖的怀抱。
  师:是呀,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母亲那玉石般的雕像,想起她甜甜的嗓音,深情的吟唱……(再次播放清唱的歌谣)……下课后,请大家也去搜集我们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这些歌谣也会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
  在教学这一板块时,笔者将课文画面从过去拉回现实,屏幕上展现了母亲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形象,并在《神秘园》忧伤的音乐中诵读《月光母亲》的片段。这时,课堂上异常安静,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与作者一起叹息、哀伤,有的甚至潸然泪下。于是引导学生想象“以后,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并要求学生写话。深深的母爱、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弥漫着整个课堂,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他们在真情表述中,再次回归文本,回归宁静。最后,母亲的无伴奏歌谣吟唱再次响起,歌声袅袅,乡韵缭绕,回味无穷,这歌谣将成为回荡在孩子心中的最美妙、最恒久的声音!
  
  (二)课文评析
  
  这是一堂勃发着师生生命活力的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学!教者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对文本进行了再度开发,精心筛选、拓展、整合教学资源,调动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使整个教学过程尤如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三个板块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彰显着教者的教学智慧和灵性。
  在第一板块中,教者以朗读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品读(特别是让学生用乡音朗读),让学生从一首首民歌、童谣中捕捉到蕴于其中的“顽皮的精灵”,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学习活动(特别是他们熟悉和喜爱的击掌咏唱游戏)中,获得对民歌民谣特点的初步认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亲切、美丽和神奇。同时,这一板块的完成把学生引向作者当年接受母亲“月光启蒙”的意境之中,为进一步学习文本作了铺垫。
  在第二板块中,教者紧扣“启蒙”,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通过读(书)、听(歌)、想(像)、议(论)等丰富多彩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并对文章进行再度开发,将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让学生配乐齐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使平面的语言文字衍化成立体的场景、动人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并深入到学生心灵之中。这样的教学华而不俗,活而不浮,把情感的濡染与语言的训练都落实到了实处。
  第三板块的拓展延伸应是“锦上添花”之笔。母亲今天苍老、安详而又呆滞的面容与当年月光下的“玉石雕像”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引发了他们对母亲当年对“我”进行“月光启蒙”的情景的追思,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崇高。可贵的是教者在此时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再现了文本的内容(特别是最感人的细节),把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亲切、得体,点拨精当、到位,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和课堂。透过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者的教学功底与功力。
  这堂语文教学充满文化意蕴,由此,我想到:语文就是一种文化,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文化的气息。只有让人类文化在学生的心灵中根植、存活,这样的语文教学对孩子们才有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