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论语〉选读》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初探
作者:吴细云
作为21世纪的读者,面对圣人留下的这样一座“大宅子”,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目标定位?《论语》选读《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目标已经明确,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呢?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做贪婪的“拿来主义者”,一是将学者专家的经典解读拿来,作为学生对照解读的借鉴材料,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对《论语》文本本身的拿来,当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放开眼光,自己来拿,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赋予时代与个人的因子,将之改造成新宅子,即做具有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上文提到的“待贾而沽”章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在当前的社会,你认为“待贾而沽”是否已经过时了?如果你正面临着择业问题,你会选择“待贾而沽”还是“毛遂自荐”?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学生各执一方,或引经据典或以事实说话,辩论甚是激烈。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发挥空间。阅读的过程不仅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差异性、独特性,还注重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无论是选择“待贾而沽”还是“毛遂自荐,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就是具备“真才实学”。
又如,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时,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对孔子的这一行为如何评价?它引起了怎样的联想? 下面是课堂片段的实录:
生1:明知道是行不通的,为什么还要“呆呆往前冲”呢?这是无谓的浪费资源。从当前追求生活高质量与高效益的角度,我不同意孔老夫子的做法。
生2:面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对照文中其他隐者,我认为孔子的的行为应该肯定,他的精神值得称道。
生3:如果说前面就是死胡同,你为什么不绕道而行呢?孔子真的很固执也很迂腐。
生4:“知其不可”应该是一种“主观的意识”而不是“客观的存在”,没有去反复的尝试,又怎么得知一定行不通呢?是否有可能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呢?
生5:我听于丹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日本有一位茶师根本一点武功都不懂,却以内心的勇敢战胜了武功高强的武士。看来,这世上没有“不可能”,只要你内心足够坚强。
生6:我想起了一句话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人需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勇气,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人人都学长沮、桀溺,个个都隐居山林,那社会还谈何进步?
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处于思维的兴奋点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的表现大大超出课前预想。课后的反思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灵气与睿智,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启发,缺少老师对学生“表达欲望”的调动。
以上是笔者就《论语》选修课教学中所遭遇的问题谈了几点肤浅的看法,个人以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古圣先贤对话。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每一个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教学研究的难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才能将新一轮课改落到实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