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正方体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梅虎华
(Ⅱ)连结D1O、A1C1,因为O是正方形A1B1C1D1的中心,所以D1O⊥A1C1,又 D1O⊥A1A,所以 D1O⊥平面ACC1A1,而AP?奂平面ACC1A1,故 D1O⊥AP,那么,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知,D1O在平面APD1上的射影与AP垂直,即D1H⊥AP。
【解析2】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A(4,0,0),P(0,4,1),B(4,4,0),D1(0,0,4),O(2,2,4),A1(4,0,4),D(0,0,0)。
(Ⅰ) =(0,-4,0) , =(4,-4,-1),记 为平面BCC1B1的法向量,设直线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为?兹,则sin?兹=cos< , >= = = 。所以?兹=acrsin 。(Ⅱ) =(-2,-2,0),因为 · =0,所以 ⊥ ,又点O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是H,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知 D1H⊥AP。
【评注】计算和证明问题,是高考立体几何的常考点,解决的方法有几何法和向量法,这种“一题两法”、择优选取,是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一大变化。许多需要识图、构造图形、变换图形等空间想象问题通过计算就可以解决。同时,新课标强调计算以角度为主、证明以位置关系为主,从而降低了解答题的难度,这为正方体的闪亮登场提供了舞台,正方体图形直观,与其它几何体又有联系,利于双基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及考查。但是,用向量计算角度时,要注意角度的范围和向量的方向。
(四)正方体中探究问题
[例8](2006年湖北·理·18题)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是侧棱CC1上的一点,CP=m。(Ⅰ)略;(Ⅱ)在线段A1C1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Q,使得对任意的m,D1Q在平面APD1上的射影垂直于AP,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Ⅱ)(直推法)当点Q是AICI的中点时,满足题设要求。证明过程见例7解析1的(Ⅱ)的证明。(Ⅱ)(假设几何法)假设在A1C1上存在一点Q,使得D1Q在平面APD1上的射影垂直于AP,由三垂线定理可知D1Q⊥AP,而D1Q⊥AA1,所以D1Q⊥平面ACC1A1,故D1Q⊥A1C1,∴Q是A1C1的中点。因此,当点Q是AICI的中点时,命题结论成立。
(Ⅱ)(假设向量法)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0,0),P(0,1,m),D1(0,0,1)。若在A1C1上存在这样的点Q,设此点的横坐标为x,x∈(0,1),则Q(x,1-x,1), =(x,1-x,0), =(-1,1,m)。对任意的m要使D1Q在平面APD1上的射影垂直于AP,等价于D1Q⊥AP?圳 · =0?圳-x+(1-x)=0?圳x= ∈(0,1)。即Q为A1C1的中点时,满足题设要求。
【评注】本例是存在与否的探究题型,以正方体为载体,去探究、去发现线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此例还可改为“在线段A1C1上是否存在一个点Q,使得AQ⊥PQ?若存在,求出m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提示:当m ∈(0,0.5)时,不存在点Q使得AQ⊥PQ;当m∈[0.5,1)时,存在点Q使得AQ⊥PQ。)它比本例设问更深一层,体现与三角、函数知识交汇,说明此类问题在高考中有加强的趋势。解决方法有直推法,即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得出条件,再论证结论;还有假设法,即假设结论成立,以此作为条件用几何通法(或向量法)进行演绎推理(或推算),若结果合理,则假设正确;若出现矛盾,则假设错误,得出相反的结论。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