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作者:杨 宁 包正委




  (1)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拓展学生的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把一些认知工作转卸到信息技术上,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更加高级的信息处理。如学生在遇到复杂数字计算时,就可以把这种任务交给计算机,自己只需要考虑采用何种计算算法,测试结果,得出结论。
  (2)信息技术使学生产生认知留存现象,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20世纪七十年代末,Salomon提出证据表明,利用媒介作为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将这些媒介的符号系统内化。他认为,偶尔接触媒介,有意地模拟媒介的符号系统,对于认知有直接的、可以预见的效果。我国学者陈琦对此也作了一个实证研究,表明概念图导航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3)信息技术作为认知伙伴,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人也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所有的知识,信息技术作为分布式认知的一个元素,可以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当学生需要用到某种信息时,只需要从信息库中查询出相应内容即可,减少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电子演示文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元素(如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4)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协作工具,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者之间的交往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它将与认知对象相关的所有元素调动了起来,无论是交流工具(Blog)、内容获取工具(RSS),还是协同共创工具(Wiki)等都在不断增加开放与参与程度,为每个用户提供多维度的交际网络。
  3.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反馈和评价,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即使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仍然是学生达成某一预定目标所必要的强化因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由教师或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反馈可以有多种类型,有时学生在完成了任务、解决了问题以后,其问题解决结果会使学生获得自然反馈。
  
  (三)课堂管理——创造学生思维发展的安全氛围
  
  课堂管理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成分,如果课堂时间被管理问题消耗掉了,真正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因此,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为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氛围。Woolfolk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需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有效的学习:一是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将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加以扩充;二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可以参与学习;三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学生活动中的决策分析、时间管理、合作学习等使学生有机会学习自我监控,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生生关系为自我监控的学习构建了安全可靠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向学生传授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负责任地完成活动。那些没有进行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教学的信息化课堂往往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不知所措,无法有效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各项活动。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导致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它只是在使用技术的人的观念发生改变时起到促进和支撑的作用,要想使教与学方式得到彻底的改变,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知识要先行。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才是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本保障。“要把班级中的信息技术设备包括软件、硬件和互联网等转化为教与学的工具,取决于那些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并为改进学生成绩而接受过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方面训练的教师。”
  综上所述,我们试图提出以下模型(如图一),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应该在教学中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其终极目标,发展学生思维这个目标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才能完成。因此,信息技术需要为问题解决构建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支架。同时,必要的练习与反馈也是获得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要为学生的练习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BS07038.2007.6~2008.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维·乔纳森,简·豪兰.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Rob oshay & Jamie Kirkle.Principles for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EB/OL].http://www.plato.com/downloads/papers/ paper04.pdf,2003.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Z2).
  [6]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张丽莉,李兴保.分布式认知视角中的媒介[J].教育技术导刊,2005,(11).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