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
作者:唐少霞 毕 华 赵志忠 余中元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6]李梅,王铁.地理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4,3(14):74-76.
[7]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