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德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及启示
作者:陈晓萍
语文、算术知识以一体。
3.突出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可以让全体学生以参与者和观摩者的身份卷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的情景之中,通过角色扮演、分析和讨论,为学生提供实例来探讨各自的情感,洞察各自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尝试解决各种问题的多种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笔者在德国小学三年级听过一节课,内容是“我们的眼睛”。老师首先以一段盲人在街上走的录像引入,录像显示了盲人及视觉障碍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接着让学生充分想象,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没有眼睛用来发现,那将会怎么样?然后,让学生轮流在教室里学盲人走路,再让学生谈感受。在这里,学生获得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录象的引入,生动直观,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中,学生模拟盲人的活动,更加深了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始终是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等思维活动的主体。
德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强调学习科学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能动过程,课堂教学反映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化,即运用探讨的方式方法力求促进学生的独立性,自己思维、操作和判断。科学课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科学的机会的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比较多地安排一些现场参观、考察、情境模拟、小制作、科学游戏等活动。小学科学课程更加关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特别是对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应该珍爱生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注重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其目标主要还盯在“科学常识”上,而没有从本质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德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小学科学教育实现探究目的的人力保证
新课程改革强调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实施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科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科学的本质、让学生从事探究实践的方法有丰富而深入的理解。而我国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甚至很多学校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教科学。因此,教师本身科学知识、特别是科学教育策略性的贫乏,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科学教师队伍,这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的教材保证
在德国巴州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计划中,各年级计划的第一部分是“我们的一些主题”,这给教师和学生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德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他们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一自主学习空间,表现很强的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惟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新的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开发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加强环境教育是小学科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一直以来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常常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收效甚微。德国的环保在全世界是处于领先行列的,德国的教师认为,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比教给他们关于自然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因为“感觉这个世界远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当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联系,我们就会产生从更深层次上去关心它的责任感。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理解地球上一切生命互相依存的关系,尊重生命进而热爱生命,才能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真正和平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译.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主体中学教学大纲[S].1991.
[3]Bayef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uer Unterricht undKultus Lehrplan filer die bayerische Grundschule[s].20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