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汲取传统教育智慧 诊治语文教学痼疾

作者:崔秀花

风格,对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因此为学生创建博览群书的时间和条件,对语文教师而言责无旁贷。博览群书的时间可以在课文学习中省一点儿,从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每周能安排一至三节课,指导学生读课外书,读整体的书。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向学生推荐图书、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体现课内习得方法,课外求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品尝博览的乐趣,培养学生博览的习惯。
  
  四、能力弱化症
  
  症状:长期以来,课堂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断和知识,而真正的语言能力提高却是微乎其微。小学语文课开设的时间最长,占据的课时最多,以一个学期十八周计算,一个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上1800节左右的语文课,然而经过五年学习的小学生,语文能力却不尽人意: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习作水平低下,听话时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说话时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少人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写字不规范。
  病因:对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的目标——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落实不到位。
  处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把锵》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由此可窥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学以致用要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要体现学习为生活服务的观点。积累的字词句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对小学生讲写作方法,收效甚微,而读各种不同的文体,读不同风格的文章,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一些写作的“范型”,头脑中有了这些“范型”,写起文章来才有章法。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说的机会,激发他们听说的愿望。听讲、朗读、复述、答问、讨论、口头作文等,都是听说的实际训练。要在学生的听说实践中,指导他们怎样听、怎样说,逐步提高听说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蹉而就,每堂课教师要有所侧重,努力探索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高悬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对此,他科教学是不负此责的,全在语文教学的肩膀上。
  消除语文教学痼疾之所以从传统教育中寻“方子”,一来是因为这些“方子”是历经百年乃至数千年教育实践检验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良方”。二来也想表明一种观点:改革是根治“痼疾”的出路,语文教学一定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改革,是“弱不禁风”没有生命力的,其结果只能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人另一个极端。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