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陈志增
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这是针对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的。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趋势与先进的评价思想。而现在大家比较熟悉也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广泛采用的是鉴定性的评价,过多地使用评价的鉴定功能,这势必造成忽视评价的诊断作用,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如何改变教学评价的这一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大家知道,教学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但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多数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的,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等,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按系统论的原理,评价教学的质量就应着重评价教师的教,使教学质量评价成为每个教师全面了解自己,自觉地改进和完善自己,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评价不仅成为目标,同时也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而且也只有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最有发言权,对于自己的教学进取有评议权,所以我们认为,教学评价也应以教师为主体。同时,教师教学质量只有实行全程评价。教和学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通过教学能力评价,使教师了解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教学工作评价,使教师能自觉按教学常规去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学评价起到“诊断、比较、促进”的作用,从而不断通过“诊断-治疗-巩固”的循环往复,使教学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此外,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从而建立以教师为主,校长、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系统,达到教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服务。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知难而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