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大学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邹会权 宋瑞南




  除了以按专业、学科的不同把学生分班级教学外,分层教学模式还需要在不改变原有教学班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兴趣、基础能力、认知水平、认知风格、性格特点、学习动机及情感意志等因素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动态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 但每个层次的学生应据其以后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如可把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基础知识牢固、在词汇识记、口语表达、听力感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列为第一层次;把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平常、对基础知识一般了解,在词汇识记、口语表达、听力感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掌握一般的学生列为第二层次;而把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学习被动、基础知识薄弱、在词汇识记、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存在问题比较多的学生列为第三层次。同时也可设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及组长,负责做好各个层次的合作学习尤其是第三层次学生的帮扶工作。这样一来整个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顾及,易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性和挖掘潜能,最终能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分层。
  明朝王守仁认为“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才矣,而同归于善。”在教学活动中,施教者应参照学生的分层及其基础和认知能力,依据相应的教材要求,坚持主体参与这个原则,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如第一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高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允许和鼓励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地进行学习,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第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注重夯实基础,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而第三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该略低于大纲要求,并尽可能把它分解成若干分目标,重点放在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应知”、“应会”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教师个别辅导和学生自身努力而逐渐达到大纲的教学要求。总之,就是通过这种分层尽可能实现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的目标。
  3.教学方法上的分层。
  众所周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所以这里所探讨的教学方法上的分层,主要是课堂教学讲授方面的分层,即是施教者在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应以相应的三个层次学生的知识程度为参照,在讲授、提问、操练、巩固、习题布置及复习等环节体现分层,贯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原则,着眼于第二层次学生,尽力发挥第一层次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兼顾第三层次学生,鼓励并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热情参与。如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可采取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方法,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精讲精练,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应该放低起点,多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础,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当然,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形式也应灵活多样,要尽力引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设法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他们各得其所并有所获。
  
  (四)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方面体现分层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环节,它一方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无形而又很有权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但传统的教学评估手段和标准,几乎均是采用“以知识的了解程度为核心”的闭卷考核形式,而且都是以60分为界限,即是“60分万岁”。事实上,由于学生中的各层次差异的存在,有时甚至是比较悬殊的,统一标准和内容的“一刀切”考核模式和标准难以做到公允,它往往忽略了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客观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应以各专业类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准确定位各专业门类、各层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质量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体现分层,如高层次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而低层次的适当降低难度,方式也应多样化。构建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这是确保分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科学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及效果的重要环节。
  总的来说,大学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正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满足了所有学生的要求,实践了人性化的高等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造成的消极局面,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践素质教育拓宽了一条新路。但具体的运作模式和步骤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