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大学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邹会权 宋瑞南
2.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分层。
明朝王守仁认为“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才矣,而同归于善。”在教学活动中,施教者应参照学生的分层及其基础和认知能力,依据相应的教材要求,坚持主体参与这个原则,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如第一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高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允许和鼓励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地进行学习,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第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注重夯实基础,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而第三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该略低于大纲要求,并尽可能把它分解成若干分目标,重点放在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应知”、“应会”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教师个别辅导和学生自身努力而逐渐达到大纲的教学要求。总之,就是通过这种分层尽可能实现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的目标。
3.教学方法上的分层。
众所周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所以这里所探讨的教学方法上的分层,主要是课堂教学讲授方面的分层,即是施教者在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应以相应的三个层次学生的知识程度为参照,在讲授、提问、操练、巩固、习题布置及复习等环节体现分层,贯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原则,着眼于第二层次学生,尽力发挥第一层次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兼顾第三层次学生,鼓励并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热情参与。如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可采取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方法,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精讲精练,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应该放低起点,多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础,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当然,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形式也应灵活多样,要尽力引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设法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他们各得其所并有所获。
(四)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方面体现分层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环节,它一方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无形而又很有权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但传统的教学评估手段和标准,几乎均是采用“以知识的了解程度为核心”的闭卷考核形式,而且都是以60分为界限,即是“60分万岁”。事实上,由于学生中的各层次差异的存在,有时甚至是比较悬殊的,统一标准和内容的“一刀切”考核模式和标准难以做到公允,它往往忽略了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客观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应以各专业类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准确定位各专业门类、各层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质量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体现分层,如高层次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而低层次的适当降低难度,方式也应多样化。构建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这是确保分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科学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及效果的重要环节。
总的来说,大学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正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满足了所有学生的要求,实践了人性化的高等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造成的消极局面,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践素质教育拓宽了一条新路。但具体的运作模式和步骤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