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研究综述
作者:孙建华
三、开发和运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践研究
关于实践研究,学者们主要探讨两个方面:一是找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中小学德育相契合的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二是探讨在中小学德育实践中开发和运用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践策略。这里就这两个方面做一下梳理。
(一)契合点研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丰富而宝贵的道德文化资源,在实践中,关键要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和传统美德与我国当代的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很好地结合,找到适当的契合点。
在这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相契合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崇尚道德的美德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有一致之处;(2)传统的律己修身的美德与现代德育所强调自律、内化的教育方法契合;(3)传统的“仁爱”思想和诚信好礼的道德规范与现代道德所强调的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不相矛盾的;(4)传统伦理中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与现代道德所强调的爱国爱民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相一致;(5)以义制利的价值观与现代道德所强调的共同价值和奉献精神相容相生;(6)传统的自强不息精神与现代道德要求的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相契合;(7)崇尚节俭的美德与现代德育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道德要求相一致;(8)传统伦理所蕴含的层层递进的修养教育思想对提高德育实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另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体系。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并将这些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二)实践策略研究
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只是理论层面的描述和解释的话,那么这里则进入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即“怎么做”的问题,当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在理论探索中,有学者指出,在中小学德育中,开发与运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要遵循辩证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原则,课堂是开发与运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有效途径,网络德育是重要载体,隐性德育是有效形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是有效机制。
在实践探索中,则主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成果。其全方位探讨实践中的问题:原则、方法、模式和保障机制。这里做一下简单总结。
1.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和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三者相结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以学校为主阵地,其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 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即系统讲授模式、学科渗透模式、主题活动模式、内容结合模式、工程系列模式、环节合取模式、环境陶冶模式和综合运行模式。
3.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是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保证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和功能的发挥。
四、结语
“假如文化是在发展,假如社会是在发展,假如历史是在发展的话,那么它永远有一个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所以说它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常规;但是它也是一个永远新鲜的问题。这个问题永远不会过时,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变关头,特别在变革的时代,这个问题就显得尤其明显,尤其会引人注意。”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也正发生着转型性变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因此,在中小学德育中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事关每个人的生存质量。
我们发现,目前的研究尚多停留于以二元论视角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内容的扬弃层面,及其对于实践的启示层面。然而,对于中小学校德育中纳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践研究成果很少,还未将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真正纳入到德育教育的体系中来。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的研究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扬研究中,特别是实践开发和运用中尚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怎样以更新的视角来讨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并将其以更好的方法来引入当前中小学德育实践中,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雪蓉.试论儒家道德教育的继承与借鉴[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彭海蕾.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扬弃[J]上海教育科研,1998(6).
[3]陈芳.弘扬我国民族优秀道德传统[J].教育发展研究,2007(8).
[4]刘新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阮小蕾.儒家伦理的当代德育功能[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黄济.中国伦理道德传统述要[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7]徐朝旭.论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8).
[8]郝玉梅,徐子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之合理内涵与学校德育[J].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Z1).
[9]贺韧.试论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 .怀化学院学报,2006(6).
[10]罗卫东,龚真姝.简论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J] .甘肃教育,1999(1-2).
[11]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J] .教育研究,2000(9).
[12]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学术论坛,2007(8).
[13]周位彬.儒家传统道德观与我国道德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4]张鑫,张永伟.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沧桑,2007(1).
[15]王泽应.论儒家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1(3).
[16]王红武.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7(3).
[17]孙骁群.中国德育传统与德育科学化[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5).
[18]冯兵.先秦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教育探索,2006(6).
[19]柯小青.中国优秀传统伦理与学校德育[J].湖南教育,2004(12).
[20]宋慧.试论儒家传统道德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继承与借鉴[J] .襄樊学院学报,20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