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试谈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

作者:宋 健




  学生的批判意识,是指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反思问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满足于教师、书本对一些事物和现象所作的结论,常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知识、观点、问题,形成符合科学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判断一种思维方式。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正是新课改这一要求的召唤。
  那么,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呢?
  
  一、宽松的课堂氛围
  
  即在教学中坚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达到气氛的和谐。这里教学民主是指教学中的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师生平等是指人格的尊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气氛和谐是指感情的交流和沟通。我们要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进行彼此的辩论和讨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平等的交流。比如说,在讲教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纳税人”的意识,在教学中以自然小组为单位,组织正反方的辩论,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纳税人”的正反典型例子,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学生虽然不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也应树立“纳税人”的意识,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
  
  二、创设质疑问难情境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要对课堂内容进行革新,改变那种将课堂教学停留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上,善于创设质疑情境,实现由“无疑”到“有疑”,再由“有疑”到“无疑”的转化。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欲望,将学生带入质疑的情境。
  创设质疑情境,可有多种。一是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积习难改,找出学生中曾经出现或者容易出现的领导人似是而非的观点,让学生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讨论、争论。如解决通货紧缩的办法是提高工资水准,多印发纸币;二是帮助学生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如遇到不法商贩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你该怎么办?三是从学生的举出积习难改,寻找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如我们可以不可以支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四是反话正说,将错误观点当正确的观点讲出来,如“征收税收,实际上是增加劳动人民的负担”……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疑问情境之中,学生就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产生发现问题的快乐,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再经过学生的研究、讨论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会明辨是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有一种成就感,促使他下一次再探索。
  
  三、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虽几经改革,但仍摆脱不了理论——实践的模式,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不利的,有些过时、落后的理论与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也就无法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假、大、空的现象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老师也应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将鲜活的、具有时代气息、现实生活需要的知识引入课堂,尽量做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寻求基础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现实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融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工作者的精神来思考、分析问题,而不至于盲目地、僵化地对待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揉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去实践、去体验,探究出问题的根本,甚至发现理论的局限,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实现实践——理论的升华和理论——实践的回归,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的。例如,教学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这一框内容时,可让学生到各银行去调查然后再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能取得课堂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新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革新教学评价方式
  
  革新评价方式,也就是要改变那种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在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的答卷上只能按照课本上所讲、要点上所言来组织答案的做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同的结果出现。在用试卷评价学生成绩时,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只要不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不逆社会潮流即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均应该给予肯定。如果出现了真知灼见,更应大加赞赏。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是对学生差异性、层次性的肯定。当然,我们在设计这类题目时,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来组织,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深奥的理论问题、目前理论界还是在争论的问题、特别是过于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能将学生引入偏激、固执、情绪化的心理误区中。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批判意识,能实现 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此,我们政治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思维,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栏目编辑:李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