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趋势研究

作者:黄 伟




  1.教师培训走向精细化。
  培训专题化、小班化、小步走、参与式越来越被中小学教师认可。有的学校校长在谈到培训经费时态度明确,“只要培训效果好,钱花一点不在乎”。 随着经济的发展,“习明纳”式的教学课型应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课型。 “习明纳”(Seminar)课围绕着学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织教学,让学员们单独或以小组形式经过研究,包括实验、调查、考察以及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等,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写成研究报告,并由某个学员或某组学员作主题发言,组织全班学员参加讨论,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15]。教师培训采用“习明纳”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培训经费,小班化教学;二是有理论实践结合型的专家,引导学员参与学习;三是要有刻苦好学的学员,既能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又能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
  2.培训为堂课教学实践服务。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训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是经济增长后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又一重大课题。教育均衡化,要求每个教师都能上好课,并上好每一堂课。那种几年磨一课、示范课与日常课大相径庭的课堂教学已被人们唾弃。
  培训为每一堂课服务,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广泛组织课堂教学辅助材料和案例,按照教师的不同要求以小班化、文本案例、课件、网络课例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个别化服务。
  培训形式可以是集中的班级活动模式,也可以是网络的虚拟社区或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培训。未来培训与当前培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以解决课堂教学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给教师发放学分或证书。
  (二)培训目标和内容应满足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需要
  1.培训目标体现教师个别化发展和全员发展相结合。
  教师个别化专业发展是指“根据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需要、优势、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以及作为个体的教师采取不同的专业发展促进策略”[16]。培训要走出全员学习一个课程或一个教材的全员培训框框,重视教师个别化的专业发展。以培训内容为目标的全员培训,不仅忽视了教师的个性,而且容易使培训流于形式,造成为“培训而培训”的结果。教师个别化发展意味着从面向全体教师的划一的培训策略走向面向不同种类教师的培训策略。
  培训目标转向教师个别化的专业发展,并不意味着不再要求教师全员发展了。相反,对教师全员发展的标准更高了,它是以教师个别化专业发展为基础的教师全员发展,是在适应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提下的全员教师的专业发展。
  2.培训内容实现指导与开放相结合。
  考察教师培训内容,基本上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科知识、教学法和课程知识;二是特殊案例知识;三是应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17]。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可依次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根据培训内容的层次性和教育发展需要宏观提出指导性意见和课程设置,教师依据其专业发展的个体需求来选择具体的学习内容,使培训内容做到宏观指导与全面开放相结合。
  职后培训的课程设置要实现长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中央确定的课程与地方确定的课程相结合,学历、学位课程与课堂实践课程相结合。建立课程学分与相应学位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使培训既做到解答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位提升需求。
  (三)建立更完善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
  随着教师培训向精细和开放的方向发展,教师培训保障体系法制化的趋势不容置疑。如何将培训基地建设、培训质量评估、培训学分登记、培训时间保障、培训经费管理等培训要素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实现有效培训培训的关键。
  1.建立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制度。
  教师培训的质量最终应落实在教师培训机构的工作成效上。培训机构的设施条件、师资条件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对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有利于地方政府重视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宏观政策贯彻落实,有利于建立教师培训的市场准入制度,有利于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诊断。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能级管理制度。
  能级管理是指根据人员的能力和职级建立的管理体系,高能级的人员有责任对低一能级的人员实施管理。Hatcher Schriver在论述专业技能转化与保障体系时,引入了被称之为“知识长官”的概念。“知识长官”在专业技能迁移中有着“保障教练员”的作用。组织高一能级的教师成为的“知识长官”(可以是一对一,更多的可以一对多人),并对低一能级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评估,会对低一能级的教师产生巨大影响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建立能级管理的培训和评估制度,还可以改变以往培训中统一考试的弊端,加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健全学分登记,建立教师培训日制度。
  学分登记制度的建立,对增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为学分而培训”的教师也不少。改变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只记课时学分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建立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作品、高一能级的教师评价和参与培训班学习的课时等多个因素结合的综合性学分登记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虽然这样的学分登记制度操作难度较高,但只要本着教师个别化专业发展与全员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制定完整的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改变教师培训是教师个人提高得益的观点,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发展本身的需要,建立教师在一定工作年限内的培训休假制度,培训假期期间教师期间可以脱产参加自主选择的培训。如英国1972《詹姆斯报告》中提出,每五年教师享有一学期的培训假期。1987年又在《教师工资待遇法》中规定教师每年五天的专业发展日(贝克日),这五天学生放假,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
  4.建立培训项目竞争机制。
  在教师培训市场化的趋势下,政府对培训采用全额拨款的同时,应引导培训机构间形成一种平等的竞争关系,建立适合地方特点的培训项目制管理,实行对培训项目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培训项目与经费拨款数额挂钩。当前,虽然有的地方已在进行培训项目招标,但在做法上还存在二大弊病:一是项目竞争中采用地方保护,其结果是将培训项目分给地方相应的培训机构。二是培训标准盲目攀比,认为送得远,送到名牌高校就是实现了最好的培训。要打破现阶段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或盲目攀比的倾向,建立培训机构只有使自己开设的课程符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不断改进以保证其前沿性,才能获得连续拨款的机制。实现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培训人数与培训拨款相结合,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余柏民.我国解放以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回顾与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9),P37-43.
  [2]南钢.新中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回顾和前瞻[J].当代教育科学,2003,(9),P34-36.
  [3]周济.坚持教育有限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回顾[DB/OL] http://www.moe .gov.cn/edoas/website18/info33909.htm 2007.10
  [4]王金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当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1),P1-5.
  [5]朱益明.必须重视教师培训的理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8),P11-13.
  [6]陈芬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P78-81.
  [7]于海滨,朱成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P16-17.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P27.
  [9]祁富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4,(8),P14-15.
  [10]李华.英语教师参与职后培训需求与专业发展动力的研究[J].教师教育,2006,(11),P53-55.
  [11]周萍.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因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P48-49.
  [12]周信德.宁波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P1-4.
  [13]黄伟,姚安娣.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P12-15.
  [14]丁雪梅.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及其解决办法[J].成人教育,2008,(3),P11-12.
  [15]南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习明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 P74-76.
  [16]王小平.走向个别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6),P98-100.
  [17]龚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模式(方法)及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6),P27-29.
  [18]范冰.教师在职培训、英国的经验与启发[J].比较教育研究,2004,(1),P12-16.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