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探索

作者:王 军




  2.与家庭、社会生活相融。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因此,如果家校实施互联、互动,就有益于沟通信息,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的整体实效。比如,在教学“保护人类的家园”时,可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他们了解周围环境被污染的现象。
  师:同学们在课前都进行了社会调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调查的结果吧。
  生1:我是在公路旁进行观察的。我发现几乎每一辆汽车后面都会喷出白色的气体,通过上网查找,了解到那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特别严重,而且对人体有害,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提倡能够步行时尽量步行。
  生2:我们家附近是纸厂,看见纸厂后的排水沟里流的是乳白色的工业废水,这些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污染水资源。
  生3:我是和妈妈一起到环境监理站进行的调查。在我们周围有些餐馆,没有按规定排放废水,造成了污染。
  可见,在课前充分地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在社会中去调查了解,从而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及其对人类的危害,直接让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样,就能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3.与团队活动相融。自我教育不是个人孤立地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在学校,学生会和社团都是学生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组织,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自我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思品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塑造意图与学生的接受心理统一起来。不但要在教学方法上善于变换,而且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赋予新意。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要通过调查研究,对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等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掌握他们平时的思想状态,以随时对学生头脑中的“意识框架”进行认真分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教学产生认同和共鸣;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发现和消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以防止其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负面效应。这样,既避免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成人化”与“智育化”的倾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l]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